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利刚 《新闻记者》2008,(12):81-85
"在‘鸟巢'的中央,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背景的画卷上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此时,全场屏息,一片寂静.  相似文献   

2.
"影视报道"定义于电影电视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基本传播功能,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报道",核心功能是告知事实的"报道".针对"影视报道"百年来饱受事实失实的"假面"困扰,本文在能指、所指语言结构和"媒介事件"原理语境下,拟从"影视报道‘假面'困扰源自语言能指、所指结构原理的失衡"、"影视报道‘假面'的本质是演绎‘媒介事件'"、"‘大摄影'技术语境下影视报道的‘假面'消遁与真实回归"、"‘伪记录'演绎‘艺术记录'的有限空间"四方面探寻影视报道守真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王巧凤 《出版参考》2005,(11):46-47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从而催生了文学精神从‘审美'到‘泛审美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陈凌 《编辑学刊》2004,(4):48-50
翻开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人们不难发现,"从西方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不再囿于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而是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研究翻译,由此摆脱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而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这一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翻译的视野,先前遭到忽视的边缘领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碧海一丹心     
正军旅女书画家沈一丹3月19日在太原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她将此展命名为"碧海丹心"。沈鹏老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评价:"沈一丹君把她的书画展命名为‘碧海丹心',我感到很有意味:有色彩,有形象,把自己的名字与海军连在一起了。还有她给自己的画室题名‘沐兰轩',单看‘沐兰'便感受着兰花的幽姿,待细看,分明暗含着‘花木兰',‘木'字左旁的三滴水,既是‘沈',也有‘海'。亏她这番琢磨,中国语言文字真妙!我认为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  相似文献   

6.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这两段话均摘自"百度百科"的"韩愈"词条.韩愈究竟是哪里人?百度的说法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审视"传播知识信息(这里也包括上电视--笔者注)是‘那些学问做得不够好的人'做的"这一假设时,法国学者巴勃罗·延森等人的研究显示:"如果我们承认分析指标支持‘做学问好的人',那么我们的研究清楚地否定了‘传播知识信息是"那些学问做得不够好的人"做的'这样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望舒 《出版经济》2001,(10):10-13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郑重谈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5月24日深夜,网友@空游无依发布微博——"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我对埃及导游‘亚瑟王'说:‘实在对不起!'没想到吃惊得嘴里叨叨‘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的亚瑟王,返过头来安慰我说:‘这不是你们是错,这一定是哪个导游的错,导游应该阻止。'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配图正是那7个应是用砖石刻画于埃及卢克索神庙上的歪歪扭扭的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微博发出后,各大媒体和网络一片哗然,诸多网友对此表示气愤,并一边倒地声讨刻字人,出现最多的字眼是"耻辱"、"丢人"、"没素质"、"道歉"、"丢  相似文献   

10.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1.
伊人 《编辑学刊》2012,(4):31-32
正我在一篇文章写到"‘有木有'、‘伤不起'、‘Hold住'之类,轻飘飘的无内涵可言,犹如风乍起,飘散出几片语词的碎屑。不过,来得快往往去得也快"。有年轻朋友说,你对当下流行词好像有偏见呵。我想了想,"偏见"或许有一点吧,不过不  相似文献   

12.
"香消玉殒"只用于女性 2011年5月22日<新京报>B05版有一个通栏标题:"挑战者'香消玉殒里根致词悼念--寒冷天气导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时爆炸".这使我想起2005年2月28日<辽宁日报>上的一段话:"不幸的是,1986年1月28日,就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3秒时,麦卡利夫人与其他6名航天员一起香消玉殒."两篇报道都使用了成语.香消玉殒".用得对不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诗论》中,有一句对《卷耳》的评论:"《卷耳》不知人。"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学者们发表过一些见解。李零先生解释为:"是伤所怀之人不可见,故曰‘《卷耳》不知人'。"廖名春先生说:"《卷耳》‘怀人',但所怀之人不知在何处,故谓之‘不知人'。"胡平生先生说:"所谓不知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30日,北京某报一版刊发了"五一"长假期间北京天气情况的报道.该报道的标题是"京城五一沙尘‘休假'",其中"沙尘‘休假'"这一说法不妥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3岁生日的前一天,中央反腐打虎再次祭出军界大老虎徐才厚。党的生日,中央没有像往常一样,掀起一片颂歌的大庆活动,而是将徐才厚等四位党内、军内、政法、经济领域的大老虎送上了审判台。而7月2目的《中国青年报》则盘点了中纪委2014年上半年战果的"七个‘最'":"5月查处529名官员,半年来‘最多'";"反腐无死角,苏荣、徐才厚为半年来‘最大老  相似文献   

17.
法家的"以法治国",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即君权。一则"以"字,已然表明君权凌于法权之上前些时"百家讲坛"开讲诸子百家,一次聊天中,朋友说主讲人好像把法家的"法"和今天的"法治"有所连接。朋友语焉不详,我回来后便上网查询。在"儒法之争"的开头,有这样介绍法家的文字:如果孔墨的主张是"治病的药",那么,"法家的主张,却是‘杀人的刀'……那么法家的‘刀'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以法治国'呢?"  相似文献   

18.
用事实说话"的"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这是最传统的理解,长期以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规范性的内涵".但是,当我们现在再来诠释这一概念时,我们是否可以注入某些新内容呢?  相似文献   

19.
"付费采访"又名"支票簿新闻",英文为"check-book journalism".美国杰克·尼奥纳德和乔·索茨曼对于"支票簿新闻"这一词条的界定比较随意:向消息来源付费,让他或她说出自己的故事.香港传媒评论员赵眉则称:"‘支票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主动或被动地用金钱,向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如警察、消防员、海关或医疗人员,或向商业机构或私人团体的人员,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员,购买消息或通风报信,有关金钱亦即俗称‘线人(针)费'或‘针钱'.这些活动多为幕后交易,有时会涉及贿赂与贪污行为.‘支票簿新闻'也包括新闻机构用钱向新闻来源购买独家采访机会、消息或额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20.
读了<北京档案>第五期刊登的西阳同志的杂谈<是缺"米"还是缺"巧妇"?>后,很受启发.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档案部门搞不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并非缺‘米',主要是缺‘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