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土原是总司土地的主神,与苍天对举,称皇天后土。历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后土祠,是国祭土地之神的肇始之地。在古代人们祭祀后土中,后土衍生了土神、地祗、后土皇地祗等称谓,但却成为区域性的地方土地神——非地祗。同时,在后土被拟人化中,出现了男女塑像及“土地公公”和“后土圣母”等称谓。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后土还是代表大地的。  相似文献   

2.
后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地之神 ,祭祀后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项重要习俗。万荣后土祠始建于汉 ,历代帝王先后 2 4次在此祭祀 ,其中汉武帝 6次巡幸 ,并留下了警世独绝的《秋风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万荣县在后土文化研发上大做文章 :一是成立后土文化研究会 ,创办《后土文化》杂志 ,出版《后土文化源流》一书 ,深入地研究后土文化 ;二是组团赴台湾交流后土民俗文化 ,联合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拍摄百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名人故里》首集《中华后土圣母故里———山西万荣》 ,加强后土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后土圣母即女娲氏,是传说里华夏民族最远古的祖先,管理大地最尊贵的君主,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从轩辕黄帝开始,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选择著名的风水宝地——汾阴雕上.进行祭祀活动,祈求后代兴旺、天下安定、农业丰收。开发后土文化有振祖扬根、珍土爱地、保安开泰、献智效勇、资生助育.兼容并蓄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要采取正确的方略开发后土文化,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展学术探讨和文艺宣传。  相似文献   

4.
后土文化与后土崇拜在中国已经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轩辕黄帝设立扫地坛祭祀到明清北京地坛祭祀,历代帝王代表国家权威对后土祠进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康、维护社会的稳定。汾阴脽上后土祭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码,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后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与价值意义,后土文化的研究现状及传承发展,期望在新的时代,后土文化能够得到全面挖掘、继承、发展和现代传播,让后土文化精神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起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5.
后土文化是最古老的“根祖文化”,既具有“综会”的作用,又具有“综摄”的意义。后土文化具有最古老的祭祀文化、最高层的帝王文化、最崇高的土地文化等8个主要特点。探讨其特点,探索其发展轨迹,以便更好地弘扬后土文化,为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旅游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它源远流长,赓延至今。后土文化不仅是这一古代灿烂文明的肇始.而且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根祖;不仅表现了先民对土地和生命演嗣的崇拜,而且寄寓了构建文明、发展经济和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之源在于传说中的远古女娲时代产生的后土文化。后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华文明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土文化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这一点正在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所证实。  相似文献   

8.
后土文化愈来愈受到海内外各界的重视。后土文化富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崇高美和壮丽美,庄严宏伟、华丽、精巧的建筑美,刚健、优雅、生动的艺术美,所以,美是后土文化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既讲辩证,又讲唯物,说明哲学的最高境界——辩证唯物论,在中国早已有之。虽然比较朴素,但较西欧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和唯物论先哲费尔巴哈的学说早约八百至二千七百年,仍不能不是奇迹。它的源头是后土文化。后土女娲的繁衍人类和炼石补天传说,就反映了这种辩证唯物论。  相似文献   

10.
汾阴后土祠是我国古代帝王专祀后土之所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其兴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完善政治宗教制度是汉武帝为后土立庙的最终目的,古汾阴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立庙汾阴之关键。而“汾旁有光如绛”祥瑞的出现,对汉武帝的抉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后土,史籍不乏记载,特别是牛河梁文化遗址中的圆形祭坛和方形祭坛,充分说明了在5000年前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祭祀定制,迄今庶民仍称后土为“地爷”。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当是古人赋予聚落首领(母系)的名字。至于女娲造人之说,出现于战国,西汉称为化生说,到了东汉方形成了“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唐代得以完善,故被尊为人文始祖。只有理清女娲、后土的源流,才能还原其本来神性:人类始祖,土地神祗。所以,“女娲者,后土也”之说,实属杜撰矣。  相似文献   

12.
黄帝在汾阴睢上祭祀后土,是基于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后土即女娲,汾阴后土祠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因而历代皇帝曾多次来此祭祀后土,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历史问题会涉及大量古代文献。在对待古代文献时要注意古代文献作者的历史局限性问题:要注意一些古代文献的缺失问题;要注意已有古文献和新出土的古文献的关系问题。采引古代文献,要进行研究分析,做到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去伪存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以期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只有把握住这些问题,才能让后土文化研究走上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山西万荣县的后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而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数千年来,后土文化一直以拜土形式体现着以"和"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以祭祀形式殷实着以"感恩"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以神话与传说形式充实着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以传统的庙会形式丰富着以"祈福"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生态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讲究“天人合一”,其实质是追求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的是社会生态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后土文化对构建当代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土庙是明代兴建的规模宏大的道观,并有精美的彩塑与壁画。后土庙三清殿彩塑群布局是一个严谨的整体。东西配殿的彩塑近千尊。彩塑虽然是道教题材,但中国的明代之后的佛、道、儒三教融合,所以后土庙表现出来的彩塑人物并不是单纯道教人物,而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万荣汾阴上后土祠 ,历史悠久。远古轩辕黄帝于此扫地为坛。我国封建社会自汉至明清历代帝王在建国之初大都在此拜祭天地。后土祠历经千百年风雨 ,几度迁建 ,仍光彩夺目。新时期我们开发后土系列文化 ,是弘扬华夏根祖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对土地的祭祀始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周朝已形成独特的祭祀仪式.并由最早的自然神崇拜逐渐融人人格神因素,形成了固定的称谓——后土。祭地或在泽中方丘.或在都城北郊。而泽中方丘的具体地理位置十分模糊汉武帝时认定,古书的泽中方丘为山西汾阴雎上.即今天的万荣县宝井乡。武帝亲祀后土于汾阴雎上,其后历代帝王多有亲祭。这一举措对后世万荣的影响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9.
《运城学院学报》2011,(4):113-F0003
1.河东根祖文化研究1.1传统信仰研究:以尧舜禹、关公、大槐树移民、吕祖以及后土文化为代表。尧舜禹时代是中国道德文化形成的鼎盛时期,有关尧舜禹的足迹和传说遍及河东大地。关公被誉为中国的“武圣”,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吕洞宾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元以来,道教尊其为“始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晋南万荣县后土祠庙会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后土祠庙会活动中存在着模拟巫术、禁忌、祈神等原始宗教特征的行为,体现出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后土祠传统庙会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民俗生活起着组织、规范、调节、愉悦、物资交流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