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 ,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2.
走向儿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利 《教育科学》2001,17(3):62-64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然而儿童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成人文化的威胁,包括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污染和压制。我们需要破解儿童文化安全的危机,为儿童文化生存创造自由的空间,提倡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集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文化需要成人文化的关怀与养育,成人文化也需要儿童文化的拯救与唤醒。儿童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总体而言,具有原始的整体性、无畏的体验性、创造的游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等精神特...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艺术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儿童文化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古而常青的特征:它有悠远历史但却是从头开始生长的,是复演的又是创新的,它是新与旧的和谐统一,它是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儿重文化与成人文化可以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一方面,儿童的成长是依赖于成人的;另一方面,儿童清纯朴素的天性又对成人的心灵和文化具有反哺的功能。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可以而且应当在互补与互哺中共同成长相互拯救,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更为美好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儿童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独具魅力的,它不同于成人文化中的呆板、功利,显示了诗意、平等、哲学等隶属于儿童世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其主要内容就是将主客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问的关系。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审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是互为条件的共在;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必须进行对话交流,必须承认普遍共有的规范,默认共同的规则,两种文化才能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价值观、行动方式和规则。文化生活是儿童文化的表现形式,精神生活是儿童文化的实质。儿童文化的缺场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场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力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成人文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重建儿童文化、提升儿童文化的生态伦理,需要回归自由的童年,建构表现者的文化;需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儿童文化资源,创生儿童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刘智成  边霞 《幼儿教育》2012,(33):47-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儿童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生成以及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展开的。相关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儿童文化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文化本质的认识有待深化;对儿童文化功能的认识有待全面;对儿童文化的研究要更关注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教育者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和苛求他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童年文化。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马磊 《现代教育科学》2012,(6):46-47,49
语言,是全人类共同的体验,也是童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有意义的阐释:从符号到文化;从声音到言语,是儿童学习文化的工具,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工具。让儿童走向成人,走向集体化,成为具有真正功能的成年人。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重构:儿童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需要的曲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课堂教学的异化使儿童成为课堂上的"被压迫者",或者缔造了课堂上的"主体性神话"。追溯儿童文化的发展历史,这种异化的根泺在于对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所持的二元对立观。本文试图通过反思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共生的内在联系,对如何在文化共生的基础上重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世界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没有社会,文化就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没有文化,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文化,我们便根本不能被称为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人’。我们将失去表达自我的语言,没有意识,我们的思考和推理能力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可见,存在一个社会群体,就存在属于这个群体的文化。那么,何为文化?作为有别于成人社会的儿童社会或群体,他们也有其独有的文化吗?如果有,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本位论强调的是儿童具有不同本质和需求,与成人世界“二分”式分离的关系已经获得普遍的合法形式。但究其实际,“二分”式分离下的儿童无法与成人世界进行共在的平等对话。儿童以先天内在欠缺的弱文化群体被置于成人世界里的“他者”位置,其本位的身份不过是成人世界对儿童进行的文化构建与想象。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身份起源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发现”儿童的同时,也“遮蔽”了儿童。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能使成人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所以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收效甚微.根据成人在英语学习中长于理解记忆、短于机械记忆等学习特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以文化为切入点,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教学,以此提高成人在英语文化方面的素养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力求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走出一条以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儿童与成人对于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儿童艺术是一种口头文化,具有整体性,是自然能力的体现;而成人艺术是一种书面文化,具有专门性,是文明能力的体现。儿童艺术与成人艺术应当由对立走向对话,达到一种彼此独立又和谐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