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次捧读《醉翁亭记》,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忽然读出了新东西。因为在这句话后,欧阳修接着说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既然“不在酒”,为何又要“寓之酒”呢?是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相似文献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每当想起欧阳修的这句话,眼前就出现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头,怀抱着一坛酒,惬意地坐在凉亭中,欣赏着环滁皆山、蔚然深秀的美景。  相似文献   

3.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首先破题道出意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而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文章  相似文献   

4.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也罢,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无所谓,既然人之高矮已成定数,我又何必拿己之短比人之长呢?  相似文献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千古传诵。如今说“醉翁之意”,都是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比如说:论今鉴古,当今有的人遍游名山大川,饱览异域风光,却巧借考察、访问之名,真够醉翁之意的。古为今用,虽然变了味,但已被人们接受了,用活了。当我们将《醉翁亭记》作为阅读文本用来教学的时候,就得引领学生回到原作中品尝全句话的原汁原味,以求得个中真意:到底醉翁之意何在?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是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谪居滁州任上所作。文中获罪被贬的“醉翁”之“意”虽掩饰得精妙,但只要“觇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捉纬捻经,追踪作者神思,亦可觅出“醉翁”之真“意”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段话,句式连环套迭,判断看似矛盾,语言吞吞吐吐,深“意”连续转移,五个判断顶针回复,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8.
吴续银 《现代语文》2004,(11):10-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醉翁亭记》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孔子的仁智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太守对山僧智仙修建的这座枕山临水的亭子是一见钟情,他欣然以“醉翁”名之,携客会饮于此,却“饮少辄醉”。他果真如此不胜酒力吗?非也。他是因滁州山水而沉醉,不是酒  相似文献   

11.
课例一一、导入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杜牧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阿房宫赋》。二、释疑解难1.朗读:全文四段分别由四人朗读,纠正读音;然后齐读,体悟赋文的语言美。2.检查:提交课前预习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答疑,并把握文章写作意图。3.互动:为弥补遗漏,教师可事先预备好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相似文献   

12.
故都秋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事实早已证明当人类智慧和自然的山水结合在一起之时,会有多么伟大的力量。纵然还未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而在这些文字里,山水也早已不是原来的山水,山水之间充满的,是爱、是智慧和人性。——编者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留下了许多歌咏九江山水的诗篇。这些诗篇在描绘九江山水的同时,也真实全面地展现了诗人贬居江州时种种复杂矛盾的情怀:有悠游山水之乐,有沦落天涯之痛和亲友故园之思,也有国事时局之忧。  相似文献   

14.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欧阳修的人生历程、文学创作历程来观照他的生命哲学。夷陵和滁州时期的欧阳修,盛年而号“醉翁”,是“清醒的醉翁”,虽处山水亭林间,仍“心忧其君”,“醉翁之乐”是与民同乐。“六一居士”时期的欧阳修,已届晚年,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六一居士之乐”是人生在世的有所寄托,有所归宿。  相似文献   

16.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17.
王琼 《教育导刊》2004,(24):25-27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要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首先要能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知道别人是“乐”还是“忧”,这就需要有较强的情绪识别能力。这样,在与对方情感的共鸣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使自己得到别人的理解、喜欢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8.
编稿采撷录     
"醉翁之意"索微读《醉翁亭记》不能不把"醉翁之意"揣摩透.有人认为醉翁之意在于山水、饮宴之乐,于是怪其格调不高;还有人认为在于"太守与民同乐."这些看法是肤浅的、片面的.《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表现手法不同,但主题相同.前者直接颂扬滕子京治下的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欧阳修则描绘了治下滁州"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也是一番"政通人和"的景象.但两处治者都遣贬谪,这不是太不公正了么?以此看,范仲淹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不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4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新要求。下面结合2004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为大家讲讲如何学好文言文。典型例题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  相似文献   

20.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