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隐喻相似性依赖于客观世界和主观认知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可以创造的。相似性实际上仅表现于两个事物之间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是潜在的,是人类在这两个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突显其相似面或相似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各种方位词及其意象图式投射在其它语域上的隐喻机制。本文依据隐喻理论,首先描述了"来"和"去"的动态空间,然后通过意象图式对其在时间域和数量域上的隐喻机制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空间隐喻就是由某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在时空中的活动,多维空间中的人类身体体验可以说是最为直接、最易于理解、最易于体会的,而以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意义作为始发域,映射其他的认知域,并获取抽象意义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其能够深刻揭示出语言表达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基于此,本文拟从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英汉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内容。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的高速更新与广泛运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流行语的形成与表达中也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试用存在链隐喻理解分析指代"人"的流行语的表达、构成及效果,发现存在链隐喻在代"人"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从低等级始源域向高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和从高等级始源域向低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并探析出其隐喻的构成模式主要为新词中的"修饰语+主体"与旧词中的语义泛化;其表达效果则在于隐喻赋予了流行语更形象的表达与更广泛的语用功能,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普遍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6.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联通,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具有体验性,是一种隐喻。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通感的映射规律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到可极性较弱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器官名词"头"("hea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可用作量词来表示某些事物的数量。本文基于语料库发现"head"在英语中主要和三类不同名词相搭配,并将其与汉语中"头"作量词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观、隐喻观、转喻观来解释"head"作量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英语词义复杂多样,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变化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范畴等级理论、隐喻理论以及认知域理论等阐释了英语词义的特点。词义的多样性源于词义的不断变化发展,而词义变化发展以及词义层次性的内因是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是人类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词义概念化的过程也因其特定的社会环境而显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们由近及远,从始源域(souse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的认知往往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隐喻投射新的意义以及汉越语言在人体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11.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植根于人类的思维,以构造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存在性隐喻三种形式呈现,隐喻概念的形成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密切相关。植物词汇广泛存在于各语言系统,在认知主体认识、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植物词汇的意义得以扩张,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义和文化内涵。大量原本用于描述植物成长的词汇被用来描述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人是植物"的概念隐喻。植物隐喻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方式,在认知过程中,人的身体性和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温度是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体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属于人类最早的认知领域。通过对比俄汉两种语言的几个抽象范畴来阐述温度形容词隐喻义的产生过程及其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厚/薄(dày/mong)"在空间隐喻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人品域""价值域""自然现象域"和"情感域"隐喻映射中,汉越语"厚/薄(dày/mong)"隐喻具有相同性。然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厚/薄(dày/mong)"隐喻也存在汉越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在汉越语中既呈共性又呈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研究者们虽然承认隐喻是认知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但大多数研究只考察语言隐喻。多模态隐喻的提出弥补了这一缺陷(Forceville&Urios-Aparisi 2009:19)。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而形成的隐喻(Forceville 2006:384)。多模态隐喻是认知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具有动态性和互动性两大特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丰富了隐喻的本质和应用。文章结合多模态隐喻的特点,简要介绍如何构建多模态隐喻,以期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本研究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库,以汉语中的"上/下"空间方位词为例,对比英语中对应的空间概念,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和社会地位这五个目标概念域中的异同,以期揭示空间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而现代如果要从语言学角度来对隐喻所具有的本质研究,那么就必须要利用多元、新研究框架的方式。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应用语言学中所存在的隐喻特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期说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成就了汉英颜色词“白(white)”的共性,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汉英颜色词“白(white)”的个性。隐喻与转喻认知是“白(white)”的词义由颜色域向非颜色域扩展和延伸的主要手段。汉英互译过程中,认知机制是实现译文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思维桥梁。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更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语用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一种语用现象,是人们无意识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从概念隐喻视角,通过实例文本对比概念隐喻与语用定义的特征,发现语用定义的形成与概念隐喻有着类同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隐喻”理论,对汉语常用词语“起”的词义引申作新的解释。人们认知经验形成的心理意象是词义的基础,意象中的前景特征或背景特征凸显,为词义的演变提供动力;隐喻的认知方式具有推导和建构功能,为词义演变中义位和义位、范畴和范畴之间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