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暗示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重要的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其中语言暗示是暗示的一个重要内容。《词海》中对暗示是这样定义的“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为或接受  相似文献   

2.
纵箱分腿腾越教学的难度比较大,有一定的危险性,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是完成动作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笔者认为,暗示是一种调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暗示是采用间接的、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暗示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暗示可以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调控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效率。适时、恰当、合理的运用暗示规律,对引导、控制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暗示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积的。消极的暗示往…  相似文献   

3.
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音乐、诗歌、语言暗示、表象回忆、呼吸练习、穴位按摩、肢体活动多种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作用的要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创编出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体育健心操,并通过实验和初步推广验证了健身操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理暗示,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本文主要陈述了什么是心理暗示及其类型,分析了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之后对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如何合理地运用积极心理暗示引导幼儿的成长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心理暗示”是指暗示者通过语言、表情、体态等行为将某种信息在受试者毫无觉察的前提下传递给对方,使受试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并作出相应反馈,以此达到暗示者预期目的的一种方法。医学上常用此法来治疗某些疾病。 笔者由此得到启示,将该法引用于外语教学,通过几年的大量实验,证明该法应用于外语  相似文献   

6.
间接引语中引述动词的使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引述别人的话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交流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称为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或Quoted Speech);一是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被转述的话语不放在引导内,称为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或ReportedSpeech).直接引语一般出现在书本、剧本的对话中以及引文中,而日常交往中,人们引述别人的话更多地使用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是英语学习中必须练习掌握的语言知识点之一.传统的语法学习,通常只注重两者之间人称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时态等方面的对应变化,认为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是两者之间完全一致或相对称的转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试看例句: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也称作暗喻,通常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指在某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本文通过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阐释了人体词"head"、"heart"、"hand"的英汉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以制度、规章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称为显性管理,显性管理具有强制性,但不能深入到思想深处,对内向型行为的作用有限.隐性管理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个性需求和人格尊严,具有间接、渗透、内隐的特点,可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9.
危险行为是对人类社会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主要包括有意或无意伤害行为、网络危险行为、烟酒类危险行为、不安全性行为等。生理、心理、家庭、同伴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健康及健康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相对健康和低死亡率的时期,危害健康的疾病也相对少,同时,也是身体、心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其健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对儿童和青少年损害健康的行为和促进健康的行为的研究将与疾病的预防、公共健康服务联系在一起。在生命早期建立的健康行为模式可以维持到成年,不良健康行为将间接影响其以后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影响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同伴、学校、体力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的动机(motivation)所激发(motivate),并指向一定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英语学习动机界说为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英语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英语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一种自觉能动性的内部心理状态。英语学习动机是一种行为动机,表现为渴求英语学习的愿望,是直接推动英语学习的内因。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识地给他人留下关于自己的印象,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印象管理(或印象控制)。它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如儿童试图获得父母的喜爱,一个人在社会情景下有意表现得大方得体,都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有好坏之分。如果一个人为了获得他人的信任或与他人友好交往,应当肯定和学习,掌握这种印象管理策略;但如果是为骗取他人的信任而掩盖不可告人的目的,应予以否定,避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内部环境充满自信心,对外部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而不会感到心理极度失衡。而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如生理或心理缺陷等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是心理健康失调的现象之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克服自卑心理,从而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架构,将行动控制、情绪作为意向和行为之间的第3变量,目的是探讨影响青少年(男性321人,女性126人,年龄为14.90 ± 1.18岁)体育活动意向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心理测验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完善计划行为理论,提高对行为的解释力。研究:假设模型TPB-7因素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而与TPB-5因素模型相比,TPB-7因素模型对行为意向的预测解释力由80.0%提高到84.0%,对行为的预测力由58.0%增加到67.0%。结论:在意向与行为之间加入行动控制和情绪的TPB-7因素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行为,可以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行动控制和情绪是意向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且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建议教师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监督和调控的能力。还应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增加成功体验,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并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舆论作为共同性的社会思潮和心理的公开表露,对社会各种问题及其现象的意见和情绪表现,始终是影响人们的行动和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媒体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的精神道德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涉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影响应该说既有令人兴奋的正面效应,也有令有忧虑的负面效应,网络明的建设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正面效应得到张扬,使负面效应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中式英语"是由中国固有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中国特有的政治术语、流行说法和词语典故等,是中国人用英语表达思想时,由于受汉语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自觉或无意识地产生的不地道或错误的英语用法。长期以来,它已成为中外交流的屏障,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身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一下"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以便从源头解决"中式英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行动研究的含义及其特征为改革传统的课程及教学,美国学者麦克纳(Mckernan,1987)提出了“课程行动研究”(CuriculumActionResearch),其目的旨在提高实践者的研究意识及研究者的参与意识。关于“行动研究”,已经有了许多定义。但大多数人接受的定义是由Kemmis和McTaggart(1982)提出的。他们提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①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②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行动研究的基本要…  相似文献   

19.
思想教育工作是指向于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形成及改变对象的心理活动上。心理代表着人的主体倾向性,心理因素是侧重于社会制度要求的基本观念的影响,其效果体现在按预期的要求改变对象的心理活动上。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依据已经确定的目的去影响他人的基本认识,政治态度,社会情感和行为方式,并使之产生预期倾向性的工作过程。思想教育象经济发展一样有承认效果和追求正效果的预期工作目标,在符合预期目标的前提条件下,追求的指数高、效果也就越好。如果与原定目标相反的效果却产生了负效果,须从思想教育工作中寻找正效果,即按照预期的工作指标通过追求正效果,克服负效果,保障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接受新闻信息,新型的传播媒介为了迎合大学生等年轻的受众群体,其内容上更具有轰动性、爆炸性、过度娱乐性,负面新闻信息屡见不鲜,这直接和间接的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误导。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等新媒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接触新闻传播信息的现状调查出发,建设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对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