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体育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 起以及20 世纪20~30 年代出现的“土洋思想”交锋,伴以西方社会思潮而至的西方体育, 在传播的同时亦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人体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时期,强兵、御 侮和强种、强国的思潮,促使国人开始探讨体育救国之路;在军国民体育思潮的熏陶下, 体育救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而在民主与科学思潮激荡下蜂拥而至的实用主 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潮、国粹主义体育与民族体育思潮,则使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传 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使人们从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角度开始走向体育的真义与本 质。这是中国体育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国人体育观变迁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中国 近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并称为20世纪的三大思潮。从德国发展而来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和文化的融合。文化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外来文化的鄙薄心,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崇拜来提高民族自信心,产生民族情感的共振,抵制外敌入侵,并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一种潜在而非明晰、现代化而非西方化的民族文化观。它在中国早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依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兴起的用来诠释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后来被中国运用到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中。本文借助依附理论对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得出结论:在全球化的激流中,中国高等教育既要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保持和发扬我国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粹,走出一条"中国模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多义词的身体义属于人类认知概念中的元概念,即最初形成的概念。从元概念出发考查身体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能深刻揭示人类认知的体验性。“背”以身体部位义为中心原型义项,基于人体背部的位置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语义派生。从历时角度看,其语义派生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语义范畴由具体向抽象延伸。从共时的认知的角度看,其语义派生的机制具有理据性,义项间存在扩展关系和阐释关系,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扩散。派生义项的稳定性与主观化及其与原型义项的认知距离有关,认知距离越近,稳定性越强。综合反映出体验性认知在汉语词汇语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无真史说”是西方的一个偏见,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它是西方人在中国相关知识不足的背景下,以西方传统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历史的产物。西方传统历史观的主流,是以特殊性、变化性作为历史的属性,而将一般性、稳定性排斥于历史认知的范围之外。16、17世纪之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并以充满活力的面貌迈入近代,中国社会则进入一个相当长的缓慢发展阶段。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态给当时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下,这种印象扩大为对立的两个极端,而中国历史的零星片段知识为西方人将中国描述为与其自身有别的“他者”形象提供了依据。19世纪在西方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以历史感见长的西方学者心目中,中国作为“没有真历史的国家”的形象最终定型。“中国无真史说”根源于西方的文化偏见,本质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只有从中华文明内在的发展逻辑入手,深刻揭示和阐释中国历史的独特道路、丰富内涵以及鲜明特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权,才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6.
西医东渐的过程,也是中国医学近代化的过程。西医在东渐过程中,也遭遇了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论争。西医在历经国人对其怀疑-信任-崇拜的过程后,最终获得了中国医界主流话语权。由两种文化论争引发的中西医论争,客观上为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创造了社会心理基础,使中国医学走上了近代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它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的美国。目前STS教育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论。中学科学素养内涵与STS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一致性,提倡STS教育有助于改变中学理科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在洋务运动以前,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知识还缺乏一个专门词语来对应。洋务运动中"格致"被用来指代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对科学的认识尚停留在器物的水平上。维新派对科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把科学看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并逐渐用"科学"一词取代"格致"。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把"科学"引申到社会和思潮领域,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科学"一词含义变化与传播的过程,可以更好的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站在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对中国画在现代化大潮中的兴衰沉浮进行一次反思。中国画在20世纪的兴衰沉浮,是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考察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纳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框架中。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到70年代批林批孔,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被重新认识和评价。历经东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洗礼,中国画应把握当前的历史机遇,开拓一条既有时代文明水准又有民族之魂的通路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神学留学生到西方,一方面传播中国文化,将他们带出去的书籍予以翻译和阐释;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并向国人介绍。当然,他们主要的任务是接受神学教育,但客观上成为最早的中学西渐的使者,也是早期西学东渐的传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贯穿于各个时代的、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语言、工具、文字、符号等形式保留下来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文化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化现代化要适应全球的文化现代化浪潮而又不丢掉自己的特色,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性。研究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分析中华文化民族性在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以及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如何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对当今中国更好地融入文化现代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专注于社会改革现象描述与规律剖析的"变革叙事",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紧密。其具体叙事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叙事内容直接取决于政策导向与社会制度的现代性演进;充满战争文化心理与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浓重的道德审判色彩与官场化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思想是随社会文化在时空中的变迁而变迁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文化时空变迁的必然结果。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演进的特征,对于开拓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脊梁.然而,今天武术这个传统文化脊梁已经"病入膏肓"危机重重,走进了一个问题的时代.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在首先论述武术20世纪以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全面剖析20世纪以来武术传统流失的社会文化学动因,进而提出:今天的武术存在着实是传统的成份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少民族文化的厚重根基,相反的是外来文化的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武术"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传统的当代回归及振兴,做出了文化学意义上的阐述.文章认为:武术的传统回归,是武术振兴的前提保障.只有武术发展中多一些传统的要素,武术的现代化、世界化进程才会加快.最后指出,武术发展应该走自己的路,从传统的流变中寻找规律;走自己的路,坚持文化个性的存在和张扬;坚持"退而后进"的发展方针,也许武术的发展才会走出一条宽敞、通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兰州是中国西北的重要城市之一.20世纪前半叶,兰州的城市近代化在艰难曲折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较东南沿海城市而言,仍显得迟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兰州地理环境的封闭,发展腹地的缺乏,本土化人才的匮乏,市民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所致.  相似文献   

17.
传媒视野下篮球运动文化特征及其教育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叶,我国篮球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加大了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竞技篮球运动蓬勃发展,带动了大众篮球运动迅速扩大。世界范围内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快速普及,新兴电子技术在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中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篮球运动文化传播体系的发展完善。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变着篮球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并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在大众传媒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影响下,深入对我国篮球文化特征与其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在大众传媒视角下的篮球运动的特征的分析,进而确定了其独特的价值,从而为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社会繁荣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文化标准与文化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文化现代化困境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变革道路的曲折;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文化产业中存在着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主要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处理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文化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创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吸纳现代性的优势,不断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努力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化道路开始萌芽,但受各种政党关系、国外势力的干扰以及国人自身文化体系的影响,一直发展缓慢。“记者座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自己的组织,参与者是在职的普通新闻记者,他们自发参与组织,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术修养、探讨新闻理论、确定自我价值。1935年之后,“记者座谈”投入较多精力关注日本侵华事宜。在《记者座谈》专栏上,他们对日本的新闻事业进行详细介绍。后期还有较多文章从职业道德层面对日本媒体进行批判。关于抗战压力下的记者工作如何进行的探讨也曾在《记者座谈》专栏上出现,关注抗战这个特殊背景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