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通过观看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全部比赛的录像,对中国男篮与参赛对手优秀前锋的进攻情况加以分析,从中揭示现代世界强队男篮优秀前锋队员的进攻特点,找出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优秀前锋之间的差距,为提高我国男篮前锋的进攻能力及今后比赛对前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5-2006赛季CBA中外优秀前锋攻防能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借鉴CBA联赛外援前锋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本土前锋的技术水平,收集了2005-2006赛季CBA联赛中的部分中外优秀前锋前30轮常规赛中攻防技术统计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主要从身体形态、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中外优秀前锋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论:在身高、体重、年龄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内前锋的罚球命中率、助攻和三分球命中率略高于外援前锋,但其他技术指标均不如外援前锋。因此,要提高我国本土前锋整体技术水平,必须尽快提高队员在高强度对抗下攻防技术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NBA2002-2003赛季总决赛马刺队塔和网队全部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不同位置队员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表明,马刺队蒂姆-邓肯和大卫-罗宾逊两人的默契配合使“双塔战术”成震全联盟,成为NBA最具实力的内线组合,不但在进攻上使对手不堪一击,而且在防守上,“双塔”补防快速、及时,防守一流,反应灵敏,使得对手在阵地战中占不到任何便宜。在前锋位置上,马刺队前锋员在二分球、三分球、篮板球、抢断和助攻上占有一定优势,进攻技术和能力好于网队前锋队员。在后卫位置上,网队基德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球队的组织后卫的价值,相反,马刺队帕克只会投篮,组织能力并不强。  相似文献   

4.
对CBA优秀前锋队员技术结构特征与综合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分析法对CBA优秀前锋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并给出总体评价,进而得出前锋队员各项技术在CBA各单项技术前22名中的比例和影响前锋运动员比赛技术水平主要受地面进攻或获得进攻机会因子和控制空中优势能力因子综合作用,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综合能力得分和排名,结果是排在前几名的球员大多来于冠、亚军广东队和八一队,其中第一名是杜锋(当年MVP奖获得者),这与他们的实力和表现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大量的录像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近4届大赛世界强队的进攻特点与理念.结果表明:当前世界强队比赛中内线区域得分下降,外线3分得分比例上升,中、远距离投篮精准.队员位置分工趋于模糊,后卫队员得分最高,前锋队员作用突出,活动范围大,中锋队员进攻区域扩大,得分比例下降.全队进攻呈现“攻守转换快”和“快攻快”的鲜明特点,突破进攻得分比例明显上升,“掩护+突分”成为最常用的阵地进攻发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篮后卫队员得分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篮后卫队员个人进攻能力差是28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失利最致命的原因。在比赛中,我们看到中国女篮后卫队员总是躲着对方打球,主动寻找得分时机不够。场上表现为得分手段少,应变能力不强,投篮命中率低,投篮范围和方式变化不大,突破投篮给对方造成的威胁小,与国外后卫队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决赛阶段31场比赛的76个进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进球总数为近4届最低;进球方式以脚射为主;进球进攻形式以阵地进攻为主,中路传切渗透配合是进球最多的进攻方式;由中场组织发动进攻进球率最高;前锋队员进球数最多。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中国男篮30、31届奥运会所有比赛,找出伦敦、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投篮方式与得分效率差异,为中国队下一届奥运会比赛做参考.采用录像观察法等,运用新奥特喜马拉雅非线性编辑软件和Adobe Premiere Pro CS3非线性编辑软件,将两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所有比赛每一次进攻投篮切割出并做分类统计,计算出中国队每名球员进攻方式及技术数据,再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30届奥运会中国队提高了进攻速度,注重个人强攻,依靠突破寻找得分机会.31届里约奥运会,队员中距离得分较为稳定,个人突破进攻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把握快攻机会较好,但外线队员三分远投得分能力偏低,突破分球为同伴创造投篮机会不多,创造快攻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9.
中国男排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这其中,对于主要对手的战术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中国男排合日本、委内瑞拉两队的比赛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多人战术配合能力较差;发接环节能力较差,影响了快攻战术的组合;对于对手一、二号位的进攻拦防不利等问题.为此提出,坚持"以快为主"的战术打法,提高快攻队员的个人进攻技巧;加强进攻组合的参与人数;提高发接球环节的质量;提高拦网成功率,加强拦防配合.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理统计、录像分析等方法,对2011年四国邀请赛及亚锦赛中国女篮不同位置进攻的移动路线进行分析.针对女篮在进攻移动结构上较为单一,移动空间区域小;过多依赖于个人的持球突破,进攻移动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应加强整体移动进攻能力,各个位置运用移动技术抢占合理位置进行一元到多元的战术配合的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录像观察法,将河北女篮和与其同场竞技的国内甲级女篮的各项技战术进行统计和统计学比较分析,研究探寻河北女篮技战术的优势和差距,并从身体训练、快攻意识、阵地进攻和球员培养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旨在为提高河北女篮的训练和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Data volley排球技战术信息侦测法和高速摄像视频解析等研究方法,以世界女排强队及世界顶尖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进攻特点与技战术发展趋势。认为:欧美国家女排强队进攻实力占优,球队内各位置上均有进攻表现突出的顶尖球员担纲重任,不同位置进攻端协同作用明显,呈现出欧美国家女排强队的进攻表现总体强于亚洲国家女排强队的态势;世界顶尖女排运动员在进攻核心指标上具有优势,进攻区域选择具有一致性,接应二传参与进攻任务;中国女排球队的进攻依赖4号位强攻,接应队员在击球高度、球体过网高度、击球速度等核心指标方面与欧美国家女排部分顶尖球员存在差距;欧美国家女排强队在进攻区域分配相对平衡且进攻迅速,后排进攻位置多变,与前排队员的协同性强,具有较高的纵深组合度。  相似文献   

13.
对移动进攻战术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我国篮球队在比赛中采用移动进攻战术不多,并就移动进攻的教学中如何对战术能力培养,以及移动的实际运用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世界女排进攻战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后发现,促使世界女排进攻战术简单化的因素有:高度与力量的发展,大力跳发球等新技术的运用,明星球员的突出作用,战术指导思想的变化以及欧洲女排的再次崛起。  相似文献   

15.
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进攻战术意识的强弱,全队进攻战术效果的好坏,与无球队员进攻技术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无球进攻队员在各个不同的位置的移动路线和方法,根据无球进攻队员移动的特点,提出了在无球队员运用进攻战术的时机,以及教学训练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足球攻防战术思想和训练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历届世界杯足球赛进行统计研究,显示主动性的稳固防守与快速多变的攻防战术是现代足球的攻防战术指导思想和发展趋势。根据现代足球攻防战术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我国足球运动员实际,本文从心理训练、智力训练、训练与比赛关系、竞技训练中的精神状态训练、身体状态训练、技战术状态训练多方面进行论述,为缩短我国足球队与世界优秀球队的差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37~40届世乒赛中国与瑞典男队15名优秀运动员发球、发球抢攻及发球后连续抢攻抢拉的成功率进行了统计,并对全队成功率及成功率最高的运动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几项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找出了我国男子运动员存在的差距,为我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后的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第十五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篮球比赛的现场观察和技术分析,指出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基本功、抢篮板球的技术和意识、防守的攻击性、战术的先进性、思想作风、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还需加强,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篮球“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定义了“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理论概念;阐述了这类进攻战术形式的结构特点以及基本配合方式;系统地对其战术的组成原则进行了分析;从理论高度上总结了“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训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5年女子板球世界杯预选赛与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我国女子板球队与对手比赛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与世界强队相比,我国女子板球队仍处于中游阶段,比赛中虽有个别优秀队员涌现,发挥关键性决定作用,但明星球员数量和能力与高水平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队员在主动得分、击球得分率和4、6分球等指标上同对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附加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世预赛上我国女子板球队在技战术运用和团队配合等方面较亚运会进步明显,但进攻时技术的稳定性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