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指一种价值信念与价值实践的关系。宗教信仰可以对道德生活准则起“核准”的作用,从而使践行这一准则的道德主体产生神圣体验;宗教信仰使宗教道德主体具有道德信心从而成为一个“自律”的道德主体;宗教系统往往利用全部人类文化成果支撑其特定的道德修养与教育。宗教道德可以分为信德(信仰)、主德(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诫命(具体道德规范)等三个不同层次。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宗教道德,就必须对这三个层次做具体分析。从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宗教道德及其修养、教育的理论构架和具体策略中均可离析出许多学校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
宗教社会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类型,其道德生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较强的单一性和偏执型以及高度的稳定性等特点.作为宗教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信仰、宗教戒律、宗教仪式对于宗教社会道德生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是宗教道德向生活渗透的自觉的精神力量;宗教戒律是宗教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中介;宗教仪式则是强化人们宗教信仰的日常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3.
变危机为契机——论公共危机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无论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还是个人品德来说,都既有消极的方面又有积极的方面。在道德建设中,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引导和管理,让本身具有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变成道德建设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宗教信仰种类多样化、覆盖地区广、信仰人数多、信仰较彻底的特点,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通过分析宗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联系,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桎梏影响,为宗教信仰自由与经济良性发展寻求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不仅迫切而且极为重要。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要求,积极而又自觉地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完善道德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有利于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教书育人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积极自觉的行动,教师要成为大学生优良品德养成的引路人,要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在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扎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姓名是个人的代表符号,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人名用字的选择。如今,如何起个响亮、易于传播又具有视觉美感的好名字,更为人们所看重。人名用字的选择,不仅会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还和语言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结合汉语的特点谈谈人名用字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委婉语的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英汉委婉语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的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特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把握英汉委婉语的文化特性对跨文化交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和<牛虻>中蒙太里尼各自将独子献给上帝的分析,指出作品采用的文学视角的不同,也就会赋予同一事件不同的道德阐释,从而影响我们对同一事件的道德评判.文学视角所阐释的道德评判标准应该高于人类通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超越狭隘的个人道德标准:同时又不能太完美,太抽象,防止把文学上升为脱离社会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9.
宗教信仰是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拜神是其最基本的形式。农村妇女的宗教信仰呈现出盲目性、功利性和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又有个人的因素。而留守妇女作为农村妇女中的特殊群体,其宗教信仰既有着一般农村妇女宗教信仰的共性,又在宗教诉求内容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根植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其本质是“利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个人经济生活的永恒主题,同时又会产生败德行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仅是需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如何发挥道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道德基础性是指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必须是以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追寻美德为前提条件,个人应该是在道德基础的框架当中追求利益最大化,道德和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具有互为性的。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伦理与王安忆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的文学写作普遍宣泄感官刺激,德性品质匮乏。出于对人的负罪意识匮乏的深层忧虑,王安忆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在文本中通过唤醒国民的负罪意识,提出建立负罪感这样一种最低的伦理底线,来确保社会伦理的构筑与维系。其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过多地强调德育的管理和限制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德育成为达成德育之外目的的工具,促成了德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德育工具主义倾向的理论根源在于道德理性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整体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倾向。而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加深了道德的工具化。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得德育远离道德和学生的生活,激发和放大了学生对道德和德育的抵触,加深了现实德育的困境,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自塑。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尊道贵德的宗教,十分重视道德思想和实践,重视以道德宗教的形象面向社会,具有以神道的方式容纳古代社会主流的和普遍性的道德、道德践行与仙道修炼紧密结合、吸收道家贵柔守雌的精神、重视生命伦理、多教汇合、与民间道德教化相结合等特色。今天道教道德优良传统的发扬,有益于人性的改善,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宗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宽恕既是一种个人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宽恕不但是个人行为,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宽恕还具有社会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未将宽恕教育纳入其中。可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宽恕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积累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处理道德冲突事件的技巧等举措将宽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郭红霞  杜凯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90-92,139
个人品德建设是个体完善道德主观世界的精神建构活动。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主体的“反思”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辩证的批判过程,也是一种积极的扬弃过程。在个人品德建设实践中,反思性是引导主体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对引导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古老国度,道德教育也长期在宗教怀抱的侵润中生发和延展。"十月革命"之前,宗教几乎占据了世俗道德教育的整个空间。当前,虽然宗教由强制性灌输变成了道德教育中的一种可选择性资源,由东正教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共生,但其内蕴的善良、正义、诚实等价值取向依然是引导世俗道德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成为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家信教"甚至成为那些护教学者的"杀手锏"。这正有力不过地表明了,科学的巨大飞速发展已经确实使得宗教的地位江河日下,宗教已经沦落到要攀附科学来谋传播,靠科学家的青睐而求生存,昔日至高无上的主宰不得不向"奴婢"低眉屈膝。"科学家信教"这一"杀手锏"其实是虚假的,因为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是依靠其宗教信仰而取得科学成就的,宗教信仰在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中根本起不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道德流变史上,宗教对其影响巨大,为道德与宗教教义的重合的履行注入了科学色彩的内驱。在内容上,对道德规范及价值予以神学性诠释;在思维上,使得社会主体对道德的认识、理解神性化与模式化;在实践上,它在强调人对神的“信”、“望”、“爱”的基础上突出道德义务、道德服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洛克的宗教哲学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讨论<六月庆典>,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发现现代美国黑人确认自我、赢得自由解放、进而与现代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历程,揭示拉尔夫·埃利森捍卫黑人传统道德文化、争取黑人权利、探索黑人身份的积极价值观以及促进黑人与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