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古知照组及日母开口三等逢[(ι)、γ]韵母的字在临渭区东西两塬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书禅日今其他韵母字也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溪群2声纽普通话及西安等处读作[t(e)h]声母的字,东西两塬也读作舌叶音声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3.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4.
忻州方言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以古开合口为条件,古知组二等字与庄组字合二为一,古知组三等字与章组字合二为一,但有例外。跟庄组声母相配的韵母在后来的分化中失去[i]介音而变为洪音,声母也随之变为t拶组声母。之后庄章合并为照组,章组声母也变为t拶组声母,再后来庄组声母与精组声母合流。在介音消失过程中,与合口韵相配的知三组和章组的t拶组声母受介音影响容易变读为t拶组声母,与开口韵相配知二组和庄组的t拶组声母受介音影响,容易变读为t拶组声母。通过与知庄章声母在普通话中读音的比较,我们认为,忻州方言中知庄章声母属于较古老的演变层次。  相似文献   

5.
今陕北延川话具有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共同的一些音韵特征。如鼻音声母读[mb、nd、Ng],全浊声母读作送气清音,梗摄、宕摄阳声韵字读作阴声韵,咯、秦、灰三韵读[ai、uai],麻韵开口三等字韵母为[a、ia],支微入鱼等。这些特点在陕北的吴堡、清涧、延长以及关中渭北的韩城、合阳、大荔等地也均有所反映。因此,这些地方的读音比西安等地的方言更加接近唐五代西北方音。  相似文献   

6.
盐城地区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但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声母读音。表现在全浊声母仄声部分方言点读送气音声母,非组和晓组声母部分方言点逢[u]韵母读音不分,蟹止摄开口三四等端组声母部分方言点读塞擦音声母,咸山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声母部分方言点读舌面音声母,止摄开口三等以外日母多数方言点读边音声母。每一类差异都可以区分不同的读音类型,借助音韵比较可以分析不同读音类型的演变过程和演变音理。  相似文献   

7.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8.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旭 《现代语文》2015,(4):34-39
描写、分析霸州方言声韵调三方面的特点。声母方面,古见系开口二等有少数字保留舌根音声母;古知庄章今基本读[t■]组声母;古日母字除止摄开口外,读[z]声母,还有一些非古日母来源的字读[z]声母,如云母、以母;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今普通话读开口呼零声母的字读[n]声母。韵母方面,存在与普通话开合口不同的字;存在系统的文白异读,尤其是古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有儿化韵母,后鼻音韵母儿化后主要元音不鼻化,与非后鼻音韵尾韵母合并。声调方面,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归到四声中。  相似文献   

10.
浙江台州府城(临海城)周边方言,东南片杜桥的字音与府城区别较大:府城的阳平和阴上单字调分别是22和42,对应到杜桥单字调中,多念213;府城[c][c‘][ ][ ]声母字,杜桥大都念[t ][t ^4][dz[ ]声母;府城[t ][t ][d ]声母字,杜桥部分念[ts][ts][dz]声母;府城部分[o]韵字,杜桥念[u]韵;府城部分[e][Ф]韵字,杜桥念[e]韵;府城部分[Ф][ε]韵字,杜桥念[e]韵;府城部分[ ]韵字,杜桥念[u ]韵;府城[y ]韵字,杜桥读[i ]韵。  相似文献   

11.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情况复杂,如果从音类着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读音类型:(一)知庄章三分型;(二)二分型,包括三种情况:⑴知、照对立型⑵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⑶开口、合口对立型;(三)擦音游离型;(四)合一型。  相似文献   

12.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枣强话中今读为ts ts两组,与《中原音韵》三组声母的分合情况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反映了三组声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孟公方言高升调(35)的来源为:绝大部分中古入声字,中古去声中滂、并、透、定、清、从母字的绝大部分以及彻、澄、穿(初)、床(崇)、审(生)、穿(昌)、床(船)、审(书)、日、溪、群、晓、匣母字的一部分,另外还有少数的上声字。这个高升调的产生在去声字中可能与声母有关系,在入声字中则可能与韵尾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揭示语音发展规律。从齿音的角度探讨《韵镜》一系韵图发展到《等子》一系韵图时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相似文献   

16.
湘南土话中t、th特殊音读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土话中“精、清、知、彻、庄、初、章、昌、泥”等声母中广泛存在t、th的读音,这些声母读t、th在湘南土话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有的属存古性质,有的却是后起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郭小川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造了两种新诗体:"长短句体"和"郭小川体";郭小川在创作中巧妙运用押韵,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自身对诗歌形式的创新诉求.  相似文献   

18.
中古的知庄章组字声母的读音在不同方言区和普通话有所不同,在镇原方言中有舌尖前塞擦音和舌尖后塞擦音两种读法。声母读为舌尖后塞擦音的韵母的发展和普通话基本一致,而读为舌尖前塞擦音的韵母的演变根据等呼和韵摄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禅"字何以有"禅让"之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来源于除地而祭的"(土单)",可称为禅祭说.该说又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东汉班固、东晋袁宏等的"揖让受终,则有封禅之事"说;二是东汉郑玄的"置之空(土单)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说;三是唐人杨倞"除地为(土单),告天而传位"的折中说.不过,目前所知,禅让之义出现以前,除地而(土单)似可用于祭祖和婚仪;"封禅"晚出;"告天传位"更为晚出.禅祭作为禅让之义的源头证据不足.清儒朱骏声指出,"禅"可作"嬗"、"蝉"和"传"的假借字.循着这条路径,可以证明,"禅"字与童声字通假.东汉以来,许多学者认为"禅"古代作"嬗"、"擅"、"檀"等字;其中的"嬗"为"蝉"之假字,"蝉"的名词动化,有"变蜕"和"相连"、"断绝"和"继续"的含义."传"字本义为传车,引申为辗转传承,与"禅"("蝉")字义有相合处,而且音近可通假,先秦文献中,凡可使用"禅"("嬗"等)字表达禅让意义的地方,多用"传"字,此后,"传"、"禅"("嬗")等字互换通用.这说明,"禅"字的禅让之义,可能最初来自"蝉",而非"(土单)";它的主要内容,亦非禅祭和传位的结合,而是"断绝"和"继续"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王朝更替观.  相似文献   

20.
广西博白县沙河镇客家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博白沙河镇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分析其声韵调主要特点,并附同音字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