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荃  阮甦甦 《传媒观察》2024,(1):107-112
“食物”不仅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更作为一种文化和情感媒介沉淀于民众心理之中。随着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美食短视频在促进民众情感互动的同时成为凝聚社会情感的文化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化构型,并与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和豁达情绪相映照,使民众获得对生活富足安康、国家安全稳定的延伸性与现实性解读;美食短视频带来的异质文化形成了食物与媒介的独特异托邦空间关系集合,呈现了人们对于食物和社会的想象和反思,更新着媒介实践的构成和肌理,但也带来诸如吃播等媒介行为所导致的精英文化失语、消费引导失范、文化主体失轨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实附近”正日益深度地向“数字附近”发生转换,这种转换以数字地图为技术支撑。本文从福柯的“异托邦”视角出发,针对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三款地图应用中的“附近”功能,主要运用走查法和黑盒测试法,系统勾勒其建构的异托邦式数字附近面貌。藉由特定的技术架构、数据格式、界面系统、平台规则,乃至平台间互操作等技艺,数字制图技术将“附近”由区分远近的抽象分类话语建构为一个可视化与信息化的复合空间。这种新型附近呈现出在地与流动并存、暂时与永恒交织的独特时空秩序。作为异托邦的数字附近不仅成为“地点”争夺其可见性资源的重要场域,而且也利用其类别化、脱域化、集体化的媒介逻辑补偿乃至重构着人与现实附近的互动过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地理学的视野下,"中心"与"边缘"、主流与"他者"、异托邦等呈现出丰富的媒介文化层理.此外,政治图景与性别、族群等社会空间也借助媒介与物质地理被构建起来,媒介还可以视为社会群体为争夺地理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地理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意义生成与解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纸托邦”是一个向西方读者宣传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纸托邦”网站共有三个板块,其中“纸托邦短读”是具有创新特质的网络出版栏目。文章分析梳理“纸托邦短读”栏目的诞生、发展、现状和特质,发现该栏目发展经历了初创、探索、成熟三个阶段。作为网络出版的创新者,“纸托邦短读”栏目形成了一些创新特质,如在网络出版流程中构建了全新工艺、在网络出版发展进程中诞生了崭新产物、在网络出版运营模式中形成了高亮环节,希冀对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两个典型的抖音“书单号”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内容生产者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书单号”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多模态、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已成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主要叙事策略,情绪共享、知识焦虑、成就动机的叙事策略为图书营销提供了基于情感、认知和社会的沉浸式叙事体验。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在数字叙事环境下短视频对图书媒介的再媒介化过程。研究也表明,“书单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受到图书营销和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其叙事空间进一步窄化,导致内容同质化、空泛化等传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7.
在视频传播主导的互联网空间,网络短视频井喷式增长。数字智能信息技术进一步加速短视频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创新,其多元生产主体、算法推送的精准触达以及多维扩散的社会影响,不仅重构移动互联网传播格局,也给网络内容生态治理带来诸多挑战。网络短视频内容治理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增强法治适配性,创新技术监测应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强化自净功能,探索优化网络内容生态的综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智华  李赟 《新闻战线》2021,(5):99-101
短视频作为新新媒介赋权农村女性,使其找到了媒介化生存的场域,拥有了更多向外界展示的平台、更多的表达空间。她们通过短视频与现代社会相融,在社会层面,展现的是现代社会的融入者、新时代的“娘子军”形象;在家庭层面,展现的是大家族的纽带、小家庭的主力形象,在个人层面,通过短视频展现农村文明风貌、传递乡土情怀,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平台正在迅速发展,作为“数字移民”的中老年群体在这一新兴媒介上的使用日益活跃,其媒介素养和信息识别判断能力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对19名中老年人进行了短视频观看和信息判断的干预研究,针对中老年人在干预过程中的判断逻辑和日常短视频观看中的辨别方式进行深度访谈,运用结构化扎根分析法,构建了包含“系统性路径”“边缘性路径”和“社交路径”三条路径在内的中老年人短视频信息识别和判断机制模型。研究刻画和深描了在信息识别领域里中老年人表现出的三类不同画像:情绪主导者、经验依赖者、综合分析者,并尝试对中老年人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提出建议,对内容生产的治理责任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10.
网络小说改编剧近几年的繁荣引发了多方的关注与思考,论文以空间及社会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网络小说改编剧构建了一种“异托邦”式--既反映现实社会又对抗超脱出现实的社会空间,作为观影主体的女性受众在其中编织了现实、隐喻想象和虚拟梦幻等多重社会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郭晓真 《传媒》2019,(1):54-57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赋权为媒介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社交型短视频的迅速走红。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以其“生活化、实时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情感、社交互动的方式。然而,社交型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氛围也催生了媒介依赖度极高的传播生态环境。在这种受众过度依赖媒介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中,精英文化的话语权逐渐被瓦解,娱乐性和非理性信息增多,受众的批判意识逐渐消解,受众的媒介素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介、受众与社会三方系统的失衡。  相似文献   

12.
蒋恺 《传媒观察》2022,(7):90-95
在传统的非遗传播传承的文化空间日渐消解的同时,开放、多元、活态的媒介空间不断扩展文化空间的边界,使其承担起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媒介空间中文化空间的复兴,使非遗突围进入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本文从可见性切入,关注作为关系生产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如何使得空间在权力和资本共谋之下,产生全新的文化空间,原来的碎片空间又如何被抛向可见性的全景视域。借助短视频拓展传播渠道和范围,吸引年轻群体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并基于短视频生产链设置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成为构建活态传播传承的新路径;同时,文化场域在遭遇媒介场域的反噬后,短视频这一新媒介传播的风口形式,并没有带来非遗活态传播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樊丽  王亚男 《中国出版》2023,(18):47-52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个体将在地与在线的日常体验进行融合,基于交流分享而实现人与地方及他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由此产生的媒介地方感更多元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分析媒介地方感在个体的具身参与和媒介实践相互交融中的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实现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对地方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乌托邦基础而提出的"E-托邦"概念,契合了"E-时代"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数字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E-托邦"具有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媒介多元化、传播效果显著化等传播特征,其隐蔽性、匿名性,一方面促进了个体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产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引发了群体极化、民族、民粹主义现象。以人为本,发挥政府和媒介的作用,为"E-托邦"注入更多沟通与交流的元素,能够打破"E-托邦"现有困境,有效缓解认同危机,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短视频凭借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即时性和社交性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新型的传播媒介样式。作为广电媒体进行媒介融合转型的重要尝试,“四川观察”凭借更加年轻化、多元化的内容和渠道迅速“出圈”,成为传统广电媒体向短视频媒介进行“网红化”转型的“经典范式”。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作为一种融合主观和客观的“第三空间”,其内在逻辑是权力规范与资本引导。伴随着短视频平台流量时代与用户红利的消退,以“再中心化”的内容生产为特征的泛知识类短视频逐步成为各平台新的增长点。以“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产业生态链”“打造创意设计新高地”为目标的黑龙江省,需深入挖掘具有黑龙江城市特色的欧陆文化、北大荒文化及以抗联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增加短视频叙事的历史厚度,打造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流量变现商业模式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内容生产模式,构建具有特色文化的黑龙江城市形象短视频宣传矩阵。  相似文献   

17.
陈然 《传媒》2019,(6):47-49
技术的进步不断革新着现有的媒介生态,并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时间+流动空间+场景”正在组建新的传播时空。在用户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信息消费与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据《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短视频行业用户突破5亿人,休闲放松、获取资讯是用户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8.
陈丽 《青年记者》2023,(24):104-106
在第三空间视角下,短视频建构城市形象的逻辑截然不同,同时,第三空间作为“被统治”的空间,存在片面呈现城市空间景观、遮蔽真实景象等潜在风险。应辩证看待短视频作为第三空间在城市空间再造中的作用,重视城市实体空间的打造,通过多元叙事塑造城市形象,规避短视频叙事对城市形象的歪曲,做好城市形象的空间传播,提高城市可见度。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是以乌托邦为切入点进行阐释的,它是在真实场所中被有效实现了的乌托邦,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块飞地。《向往的生活》中建构的乡村空间虽真实存在,但它是以城市人为话语主体对乡村展开的臆想般田园牧歌,是经由媒介视听语言手段进行重新编码的异质性乡村空间,此时也面临着媒介化展演与资本逻辑带来的商业化收编。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鸟瞰式”的都市媒介景观,这些景观表现为组织化的都市形象宣传片、娱乐化的都市影视意象、平台化的位置景观、个性化的无人机拍摄的短视频,其在视觉思维、视觉内容、视觉角度方面有着独有的特征,蕴含着认识都市空间和当今视觉文化生产的别样价值,成为独有的“鸟瞰式”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