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小桔灯》这篇课文的讲授,可以从人物分析入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写作。一、找出主要人物,以弄清文章情节结构,对于记叙文的情节结构的分析,应从人物入手.因此,在学生课前预习了《小桔灯》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人物,这是教学中的第一步。在学生很容易地回答出文中的人物是“我”和“小姑娘”之后,就由学生复述《小桔灯》的故事梗慨,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贵刊"教学答疑"专栏内容丰富,解决疑难不少,极受欢迎.初中课文《小桔灯》的行文线索,有的参考书说是"小桔灯",有的说是"我对小姑娘的感情",请问哪一种说法对呢?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获湖北省荆州地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第一名。前后八次教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读”有学问。《一碗阳春面》是高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拿到课堂上教学,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教讲读课文,也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课讲自始至终全由学生自己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因势利导,谆谆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读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作者写一篇文章,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要精心设计。在教《一碗阳春面》时,我自始  相似文献   

4.
冰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小橘灯》,选入初中第二册语文教科书时,“橘”字统统印成了“桔”,标题成了《小桔灯》。查《新华字典》,“桔”字读 jié,有“桔梗”、“桔槔”等词。还读j,“‘橘’俗作‘桔’”。我想,“桔”既然只是“橘”的俗字,不属于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教新课之前,我都让学生对课文先进行阅读理解,每篇课文设计10个问题,并作回答。如在教学《小麻雀》一文时,我让学生对小麻雀最后的结局进行想像,结果有的学生想像小麻雀死了,写道:“我”含泪地把它掩埋在葱郁的山上,每年都要送上一些食物和水,祈求小麻雀永远平安快乐。怜爱、善良之心溢于其中。有的学生想像小麻雀受伤后经过“我”的悉心照料,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我”又把它放回到大森林中去。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  相似文献   

6.
质疑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不断释疑的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尽管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指导性的思考题和练习,但学生读起来仍有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自读时质疑。比如,我班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为学》时,就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质疑。有的问:“古人是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困难的?”有的同学提出:  相似文献   

7.
心路博客     
绿寮(张泽苹)博客地址:http://zeping2.blog.163.com/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处于游离状态:有的变成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变成精读课文的“压缩版”,什么都想抓;有的甚至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课文并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而有自己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品位和教师素质的体现。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自制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教具语文教材有显著的形象性、社会性的特点 ,入选的文章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 ,构思巧妙 ,生动形象 ,画面丰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自制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 ,在教《小桔灯》时 ,我按照课文的描写制作了小桔灯 ,一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这小巧玲珑的小桔灯上 ,都用新…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纲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和一定数量的现代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忽视读书的现象非常严重。首先,教师面对紧迫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课文读一遍,有的课文让学生课下读,一篇课文读几遍的情况很少;其次,学生不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而不认真去读,该读的课文不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师生双边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课文口若悬河的分析自然也是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面四种方法,以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蒋志平 《湖南教育》2002,(19):54-54
加强字词教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一些重点字词领会其含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他们受到思想熏陶。如教《小桔灯》一文时,讲到“我们大家都好了”这一段时,我就抓住其中的“好”字进行思想教育。我引导学生领会“好”字的含义(过上好日子),然后反问学生:小姑娘所向往的不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吗?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奋斗,我们的祖国才走上了新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注重作家作品介绍。我在介绍作家作品时,针对学生的情况,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比如,我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中,着重突出介绍他在屈辱中发愤…  相似文献   

11.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2.
循循善诱,鼓励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讲师”的地位,自觉地扮好“导师”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质疑,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洞悉深层涵义,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作家冰心的《小桔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小桔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又怎么让“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是否矛盾?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把小桔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会知道,小桔灯其实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从没有课文提示到有课文提示,显示出我国教育观的变化——从“教学”到“学教”,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用修订本)在课文前全都有提示,基本上分为二类:一是教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二是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从总体上看预习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但着眼于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仔细分析可看出有的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的不可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第一册语文教材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犯堆砌字词的毛病,认为增加字数就可以展现更多的内容,使用华丽优美的语言才能够彰显作文的深度。其实,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在于内容的多与少,而在于精;不在于语言文字是否华丽,而在于情感表达的真挚。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小桔灯》为例,虽然作者没有进行大篇幅的描述,但是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给读者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下面,笔者结合课文《小桔灯》谈谈其对学生写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冰心的著名散文《小桔灯》,作于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内容是对一段往事——“小桔灯”的来历的回忆:十二年前的春节前夕,“我”在重庆郊区的一个山村,偶然中结识了一个“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分手时天已黑了,小姑娘亲手制作了一盏小桔灯送我上路。从那时到现在十二年了,“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想起小姑娘和她的父母。一次邂逅而短暂的相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一盏很不起眼的“小桔灯”,为什么竟然使“我”如此难以忘怀? 十二年前的春节,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濒临灭亡的前夕。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与共产党组成抗日  相似文献   

16.
一、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生写说明文困难大,而初中语文第三册是以说明文为重点内容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学习课文前的“说明”和附录“谈谈说明文”两篇知识短文.使学生明确说明文需要掌握的四点知识,即:一是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足注意说明顺序:四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说明顺序上能运用由远到近、先总后分的写法,说明方法多数能运用举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当我讲完第三册三单元“关于凄报常识”后,让学生人人制作手抄报,要求第一版是新闻版,第二版是副刊。制好后张贴在校园。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熔读与写于一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教屉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从文题入手。从文题切入,能够快捷简要地引出文章的中心或学习重点,从而深入具体地展开阅读理解,循序步入学习佳境。如教读《小橘灯》一文,从小橘灯与小姑娘的关系角度发问讨论:小橘灯是不是课文描写的主要对象?小橘灯有何象征意义?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有哪些具体表现?从而进入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理解。教读《想和做》,可先让学生不看书,思考“想”和“做”之间有何内在辩证关系,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要陈述几点理由,然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细读课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具体阐述的,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岳小伟 《教师》2008,(4):101-101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倾向:一是老师讲得过多过细,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从词类活用到句子翻译,无一不讲,而学生听则听矣,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未必认真读过一遍课文。二是老师上课既不讲析又不点拨,让学生自己读,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果,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我认为这两种倾向均走了极端路线。在十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始终坚信:古诗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其次才是老师的帮助和点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总结了“古诗文四步阅读教学法”。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20.
裁判亮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基本上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听、读、写三个方面的教学做的比较到位,而在对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上所做的还有所欠缺。课堂上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交流发言时,有的同学声音很小,让人听不清楚;有的同学语句不流畅,甚至表意也不明确;有的就不愿在课堂上表达和交流,觉得自己的表达水平不好,怕出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