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媒体纷纷报道此事,然而由于中国是与德国相距遥远的陌生国度,德国对中国的认识并不全面,德国媒体对莫言获奖一事的报道和评论是否客观公正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学和文化对德国民众来说仍然是陌生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陌生"理论可以帮助分析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认识。通过对三家德国主流报刊对莫言获奖这段时间内的报道和评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结合"陌生"理论,可以探究德国媒体表现出的对中国的认识上的特点以及这些认识上的特点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孙震 《高中生》2013,(10):40
2012年的诺贝尔奖颁布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媒体研究系学习的撒浩轩,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给中国大陆作家"。她发现,身边当地的同学对中国文学的讨论变多了。书店里,莫言的书也放在了比较显眼的位置,这让她感到很骄傲。在接受国内报纸采访,谈到诺贝尔奖对于瑞典的意义时,她说:"瑞典人认为,诺贝尔奖使瑞典变得更  相似文献   

3.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界、影视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由此,莫言也从一位"有限度"的作家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英雄"。在这股"莫言热"的背后,需要冷静地思考:莫言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获得了诺奖。莫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文学审美判断力,悲悯的人间情怀,以及非凡的创作个性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基于此,主要对莫言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对表现力、作家审美判断力以及评奖制定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学审美价值判断尺度的探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丙丁 《四川教育》2012,(11):12-13
(一)花落中国,喜讯传九州诺贝尔文学奖选择了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本年度获奖者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颁奖仪式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相似文献   

5.
早在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就曾说过,"如果有可能让我来选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就是莫言"。 18年的修炼,18年的等待,2012年10月11日下午13时,瑞典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誉,更是中文文学的胜利。在他的文学世界,他将"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及当代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灵动的语言,为文学与社会之间构筑一个连接的桥梁。然而莫言的作品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如何通过莫言的文字来透析人与社会的共性,让我们在本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坚持,不但让莫言问鼎诺奖,也终功成名就,甚至成了"社会公共资源"。高密诗人李丹平点评:"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在以英、法为主流的阅读市场中,莫言的作品是被翻译最多、最精准的华...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发表了"无与伦比"的讲演,外媒的评价是"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这篇演讲稿,不仅在国际文坛上展示了中国作家的水平,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它还值得中国的教师、家长们读一读,甚至可以进入《语文》课本.讲演中除了讲述他的文学故事、文学历程之外,还体现了莫言对祖国、家乡、母亲的大爱,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之美、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10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奖.此前,他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讲.从追忆母亲,到介绍自己的作品,再到以三个小故事作结,莫言的故事让世界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让土地气息浓郁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握手言欢.  相似文献   

9.
在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在老家山东高密接受了媒体采访,对读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的自己和中国文学。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  相似文献   

10.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莫言热",在这股热潮之上,我们要理性地发掘其背后隐含的对当下作家梦的实现与中国当代文学创新相互促进的发展启示,让"莫言热"带动"文学热"。一方面,正是文学梦的确立,促成了莫言主体的确立、创新潜能的释放及其社会担当的实现;另一方面,对莫言文学梦的观察需要回到莫言创作的时代语境中去,联系多种文化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家声音     
正莫言畅谈创作中的创新与守旧日前,莫言受邀参加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莫言在开幕式上从文学的角度,向上千名与会者谈起了他心中的创新与守旧。莫言谦称自己是一个"有很多梦想"的小作家,并且这些梦想都还和创新有关。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莫言说,他想表达的文学角度的"创新与守旧"有两个方面。莫言认为,首先文学创作领域的创新,一般都是在基层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当  相似文献   

12.
迟涵 《中国研究生》2012,(10):22-23
2012年10月11日晚19点16分,央视正在播出的《新闻联播》鲜有地插播一条新闻:本台最新消息,瑞典文学院今天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不同于早年颁给作家的某部作品,其性质更近似于终身成就奖,这更体现着一种对作家个人作品的公平,尤其对于莫言而言,他不是只有一部优秀作品,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的莫言可谓热得冒了火,他让中国文学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国人为之骄傲,千千万万作家以他为偶像。你可能会想,莫言当作家的志向应该是"振兴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吧。错了,当年莫言之所以立志当作家,是因为饺子的诱惑。在那个饿肚子的年代,他听人说作家能一天三顿吃饺子,还是肥肉馅的,于是走上了写作这  相似文献   

14.
文题实录 2012年11月9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透露,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此言一出,网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自定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技法点拨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国人的骄傲,自然作为第一位中国籍的作家问鼎诺奖,莫言及莫言的相关新闻都将成为各类媒体青睐的话题 如何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呢?  相似文献   

15.
据新华网快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作品中充满了"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他也因此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著作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  相似文献   

16.
据《北欧时报》报道,由于暴风雪影响,中国作家莫言没能按计划在12月5日抵达斯德哥尔摩,而是在6日凌晨及时赶到,所以准时参加了诺贝尔奖周安排的活动。莫言首先出席了12月7日的诺奖发布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12月10日,莫言出席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在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拉开帷幕,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缓缓走入,与其他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少社会问题在媒体的推动作用下迅速演化为媒体事件。在媒体事件中,主流媒体不应"失语",而应通过及时报道、议程设置、培育"意见领袖"来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文化,提升主流媒体在媒体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8.
莫言创作的成功在于他早在1994年的硕士论文中就提出了要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理想。他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源于故乡又超越故乡的论点。他的故乡是"血地"说,比李贽的"童心"说,海明威的"摇篮"说和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馈赠"说,更深刻地阐述了故乡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富有感情的意涵。他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想建立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展开,他不认为写故乡就是复制故乡,而要经过梦幻般的文学处理,要超越故乡,从特殊提升到普遍,写出人性、人情,这样才能与全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的心息息相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莫言论文和创作实践给作家们以深刻的启示:创作要有自己的领地、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的区别;作家要社会化,又要社会化阻滞;童年体验基本上是心理印象,它的历时性特点使它成为作家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相似文献   

19.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20.
以构建"约克纳帕塔法"世界而享誉文坛的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与营造出一个"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的作家莫言可以说是东西方家族小说的代表人物。这两位既不同时,也不同地,分属于不同文化圈的作家在创作上却颇有相通之处。本文从这两位作家的家族小说入手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亲情等方面,分析其创作的异同与相似之处。福克纳与莫言通过对笔下若干家族历史图景的描摹和营构,探寻家族沦亡衰败的复杂成因,进而展露出作家对人的生命力渐趋萎缩现象的焦灼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