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用药在临床上是非常严谨的。孩子生病了,家长给孩子用药也及时,药物也对症,可吃了后效果却不明显,最终导致如情加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父母都非常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希望孩子少生病。孩子一旦生病了,很多父母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孩子生什么病,该给孩子吃什么药。他们对生病的原因不清楚,但对疾病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很担心,对药物的效果不注意,却被药物的副作用吓得够呛,对腹泻、呕吐或发热时出现的脱水等症状更是认识不清。因此,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千万要注意。尽量减少使用药物严格来讲,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就像简单的一个常识———吃饭可以填饱肚子,但吃多了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药物都有其两面性,适度的情况下有益,否则会引起伤害。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  相似文献   

3.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脆弱,防病机制并不完善,所以生病了一般就要用药,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生病时,会先给孩子自行用药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熟识儿童用药的一些安全常识,避免给孩子吃错药物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4.
孩子生病了,发烧、咳嗽、嗓子疼、呕吐、食欲不好,翻出一大堆药:什么抗感冒的、助消化的、消炎的、止痛的、退烧的……这些药难道都要吃吗?孩子生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但是,面对感冒的诸多种症状和诸多治感冒的药,家长也是最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吃。  相似文献   

5.
富裕带来的儿童营养问题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有福气,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家长忙,有各式各样的方便食品、快餐;家长不忙,照着食谱做几个菜,色、香、味俱全,还准保是“高蛋白”。至于零食,不仅种类多,而且家里不缺。为了使孩子少生病,家长舍得花钱买“补品”。然而,...  相似文献   

6.
钱伟 《教育导刊》2006,(3):64-64
大多数父母都非常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希望孩子少生病。孩子一旦生病了,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千万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尽量减少使用药物严格来讲,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药物都有其两面性,适度的情况下有益,否则会引起伤害。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身体的不适,必须通过家长和医生的观察来诊断病情,因此看病和服药都比成人困难许多。儿童的身体处于发育期,肾脏、肝脏等代谢器官的功能很不完善,在生病时更出现不确定的变化,容易出现对药物的异常反应。另外,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迅速,药物进入身体后的吸收、排泄都比…  相似文献   

7.
儿童洗澡是一种很好的皮肤锻炼。特别是天暖后,肤容易大量出汗,应经常给孩子洗澡。但出现下列情时,要暂停给孩子洗澡:发热、呕吐、频繁腹泻时,不能给儿童洗澡。因为洗后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易导致急性脑缺血、缺氧而发虚脱和休克。儿童打不起精神,不想吃东西甚至拒绝进食,有时表现出伤心、爱哭,这可能是儿童生病的先兆或者是经生病了这种情况下给儿童洗澡势必会导致儿童发烧或加剧病情的发展。发烧经过治疗退烧后不到两昼夜即48小时以上者,是不宜洗澡的。因为发烧儿童抵抗力极差,很容易导致再次外感风寒而发烧。若遇儿童发生烧伤、烫伤、外伤,…  相似文献   

8.
儿童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吃好、穿好,少得疾病。家长们最担心的也是孩子生病,因此,不但注意他们的营养和身体锻炼,也会按时进行计划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同时,还不断地学习一些儿童常见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的知识,以能保证子女的身体健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心理性疾病越来越多:儿童孤独症、儿童抑郁症、儿童癔病、神经性厌食症以及儿童精神病在我国发病越来越多。据报道,仅儿童孤独症,我国现有患者就有约50万,同时还以每年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儿童心理性疾病患儿,他们不知道痛苦,无所谓欢乐,但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需要爱和阳光。但愿每一位家长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儿童工作者,都能像重视儿童身体健康一样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像重视身体疾病一样,关注儿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面对琳琅满目的零食,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购买欲,作为家长该不该给孩子买呢? 零食不可完全拒绝 零食种类繁多,有些家长是只要孩子喜欢吃就给买,从而造就了不小"小胖墩";而有的家长除了一日三餐,不愿意给孩子吃任何零食,认为零食全都不健康.  相似文献   

10.
当孩子即将入托儿所的时候,家长们要为孩子做一些入托前的准备,如买口杯、洗漱用品和床上用品等等。但部分家长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孩子学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即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托儿所日常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儿童身体不舒服或生病了,却不知道告诉老师,只有当老师或保健医生通过细心地观察,发现情况异常后,经询问,他(她)才讲出来;有的儿童没吃饱或尿湿了裤子,不知道告诉  相似文献   

11.
有些家长由于匆匆赶着上班,经常顾不上让孩子好好吃早饭。有的给孩子泡包方便面或吃点饼干之类的点心。有些孩子在上学的路上,一手握着袋装奶,一手拿着面包或油炸食品,边走边吃。这样做,对儿童的学习和身体发育都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12.
孩子不爱吃饭是令家长们头疼的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不要过分担心孩子不吃东西,只要他身体健康,没有生病便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孩子饿了,他自然会吃。孩子的胃口不可能每顿都一样,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二、除考虑营养以外,孩子的食物还要注意色、香、味  相似文献   

13.
正一、原因探析1.恐惧、缺乏安全感使然。旺旺吐口水的行为有可能是教师、家长过分强化的结果。若老师、家长在孩子每次绘画、游戏时都特别强调:不能把笔含在嘴里、不能把玩具放嘴里咬,吃了会有毒,会生病的……如此反复的提醒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感。而当孩子一不小心把东西吃进嘴里时,他会很恐惧,不由自主地吐起口水来。2.习惯性动作。敏感型的孩子会很在意成人的评价,某一次孩子吃了这些东西后,成人会提醒他:赶紧吐出来。于是便出现吐口水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习惯,即便是没有吃任何东西也会有此行为。3.模仿。一些孩子注意到成人或其他孩子的吐口  相似文献   

14.
龙荣  覃静 《父母必读》2014,(4):54-54
正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所以,用药也不是成人药减半那么简单的事,有些成人药,孩子是绝对不能吃的!"孩子生病了,家里没有儿童专用药,就给他吃成人的药吧,减半就行!"这种做法可要不得。不能简单地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小体,儿童时期各个脏器都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胃内酸度低于成人,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因此对药物吸收与成人不尽相同。成人药有些在说明书上会注明"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尚  相似文献   

15.
少食细分析一些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常常抱怨“这孩子吃得还没有原来多”,“这么大的孩子就吃这点东西,影响生长怎么办”。事实上,学龄前儿童的生长速度要慢于婴儿期,他们对营养的需求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直线上升。因此,家长应先弄清孩子的进食量是否已满足营养需求,盲目担心是不必要的,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多吃更不可取。怎样才能知道孩子进食的量是否满足营养需求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监测体重增长。如果孩子体重增长明显变缓或停止,在没有原因如疾病可解释的情况下,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体重正常增长的孩子,通常能够建立反馈机制,感知饥饿,…  相似文献   

16.
孩子不知饥饱,遇到好吃的就会吃个没够,很容易吃多了,这时需要给他消消食。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孩子正在长身体呢,要尽量多吃。实际上,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胃容量是不同的,而且消化功能也存在个体差异。当孩子摄入食物的量超过了自身消化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消化不良的表现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吃多了会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呕吐、打嗝、反酸、腹胀、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排便困难或腹泻都是吃多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有福气,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家长忙,有各式各样的方便食品、快餐;家长不忙,照着食谱做几个菜,色、香、味俱全,还准保是“高蛋白”。至于零食,不仅种类多,而且家里不缺。为了使孩子少生病,家长舍得花钱买“补品”。  相似文献   

18.
家长辅导也是儿童学画的重要一环。所以,家长也要懂一点儿童画的规律,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配合老师引导孩子。为此,我们做家长的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鼓励、少批评或不批评。以良性的语言引导孩子增加他们的兴趣和爱好。2.给孩子以自由,还孩子以童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  相似文献   

19.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20.
在医院的儿科,面对着穿白大褂的医生,有的孩子号啕大哭,有的孩子东躲西藏,还有的孩子磨磨蹭蹭,不想让医生给看病。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孩子害怕见医生。孩子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偏偏他又不配合,让家长十分着急。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害怕见医生。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孩子害怕见陌生人。3岁以下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失去了安全感,会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而医生显然是陌生人,因而孩子会害怕。二是孩子怕打针。首先,医生打针时,孩子会觉得很疼,这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所以,那些已经打过针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