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7,(7):63-72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程的内驱力,在中国探讨公民意识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文章以CGSS2013为数据来源,研究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公民意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群体因素对公民意识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意识均存在显著性影响,互联网使用正向影响公民政治态度和民主意识。此外,社会资本、心理因素对公民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从多个方面对公民意识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但并不会削弱互联网使用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资本是指主要通过互联网产生并维持的社会资本,现实社会资本的建立和维系则不依赖于互联网。本研究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广州十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n=1017)调查,探寻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浏览网页对大学生的网络弱关系和现实社会资本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收发电子邮件有益于建立和加强网络强关系。网络聊天更多地发生在倾向于将双方的关系深入发展下去的行为人之间。SNS的主要的作用是拓展网络弱关系和重现物理世界中的强关系。玩网络游戏能够建立起有质量的社会关系,但是这种社交网络会侵蚀真实生活中的社会资本。大学生的虚拟社会资本与现实社会资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1):1-8
本研究探讨了以微博为例的互联网使用对记者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假设,考察了295名记者通过微博链接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情况,对记者之间的强弱联系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个体网层面来看,记者在职业群体微博链接网络中的强联系大多为紧密型社会资本,而弱联系大多为跨越型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网络规模资本和中间位置资本后,经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对记者在职业群体中建立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4.
郑素侠 《青年记者》2016,(13):3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群体以10 ~ 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51.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2小时;①用户群体的低龄化、上网行为的日常化成为当下我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特征.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呼唤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侵入,动摇甚至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地位.②有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体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③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的社会学特征,从而提出数字出版营销策略。从结构维分析,数字新媒体不同的传播形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社交网络结构应采取不同的数字出版与营销策略。从认知维分析,数字新媒体扩大了用户的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用产品的特色定位来促进用户"共享语言"、"共享愿景"的形成。从关系维分析,数字新媒体的持续互动机制使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趋向于现实化并产生社会资本;需要良好的互动模式以加强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弱连接"。  相似文献   

6.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外地工作的流动青年,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建立起与流入地的心理连接,关乎个体在新城市的融入程度与生活状况,进而塑造了个体的"地方感"。既有研究表明,媒介使用会影响个体的地方归属与认同。本研究以379名流动青年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当代流动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流入地地方感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青年的微信使用能够正向预测该群体对流入地的地方感;引入社会资本变量后发现,桥接型社会资本与黏合型社会资本是微信使用与地方感构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此结论揭示了媒介使用在地方感构建中的意义,并突出社会资本在这一影响路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国内SNS的发展概况,以及与SNS紧密相关的个人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网络服务(SNS)是一种“社会化”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它既可以允许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网络迁移到虚拟世界中来,又可以帮助用户在虚拟平台上构建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将对用户的强关系、弱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聚集型社会资本和桥梁型社会资本产生一定...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9)
和谐、互信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完善,而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资本营造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从网络嵌入视角分析了基于虚拟社区的参与内容及行为对城市弱势群体社会资本构建的影响,发现虚拟社区在维持社会资本方面作用显著,但是否能帮助该群体提升社会资本受信任、网络密度与联结强度、异质性网络扩张、具体参与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天津市静海县惠丰西村和土河村两村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当地居民在获取和使用数字化工具过程中如何跨越“偶现式数字鸿沟”,尤其是社会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更加依赖内部社会资本来实现数字化脱贫;中年人会综合利用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但倾向于利用外部社会资本;青少年则一般利用朋友或售后服务等外部社会资本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弱势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一群体寻求社会支持和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趋向于多样化。其中,社会化媒体以独特的似真性网络成为众多弱势群体关注和参与的主要平台。对杭州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社会化媒体的参与类型与使用行为对城市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构建影响较大,参与具有社交性质的媒体、保持较长的上网时间有助于该群体维系或扩大关系网络,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积极主动参与线上活动则有助于获得一定的信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1.
甘露  关博韬 《现代传播》2022,(12):146-153
从技术驱动、消费主义与个体化进程等液态社会理论的三大核心议题出发,系统分析其对虚拟趣缘社群情感互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互联网技术带来资本与劳动的分离,进一步凸显出其工具性、功利性特征,从而降低了情感互动的匹配概率;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礼品经济、社交攀比和差异化能力体系等因素降低了虚拟趣缘社群内的情感互动频率;基于个体性的情感互动是自我投射式的,反映在信息获取上是“过滤泡泡”或“信息茧房”,在社交上是“共同的兴趣”,而在个体的情感栖息地上则是网络趣缘平台提供的“记忆云”机制。网络虚拟趣缘社群看似带来了新的情感互动场所,但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多体现在表层,鲜少能深层次、有质量地互动。  相似文献   

12.
代莉 《今传媒》2020,(4):94-98
在本次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探究了大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包使用行为与其所拥有的黏连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9份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关系网络下表情包的使用类型有明显的差异,熟人关系中表情包使用更偏流行化、诙谐化,而生人关系中表情包使用则更为传统化和礼貌化;同时,表情包的使用频率和黏连社会资本与桥接性社会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对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重构、聚合日益分众化、"碎片化"的社会网络,也有利于整合、重塑日益分割的产业链,它调节着数字出版多元产业结构的变化。实体环境的社会资本与虚拟环境的社会资本、区域性的社会资本与行业性的社会资本以及上游环节的社会资本与下游环节的社会资本等是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要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4.
何映霏  张国良 《新闻大学》2023,(2):89-103+120-121
本研究依托于“场域—资本”理论,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场域中记者获得数字资本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关注记者数字资本的性别差异以及数字资本转化其他三种资本的过程,重新考察新闻场域中性别权力关系,并探讨弥合性别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数字资本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预测效应,记者的数字资本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在数字资本对文化资本的预测效应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对男性更有效。同时,新闻场域第二道性别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内容创作、掌握高阶数字技能、使用情况”等方面。在数字资本转化文化资本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第三道数字鸿沟,但目前第三道数字鸿沟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个体生活方式和权利救济手段的“元创新”和“微变革”,也推动了公众对乡村病患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以乡村病患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弱势群体的媒介救助现象入手,在研究已有私力救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私力救济对乡村病患这一特殊群体的纾困作用。研究发现,水滴筹平台从接触—使用—效果—未来影响四个方面对乡村病患群体产生了实质性的纾困作用。同时,问题作为纾困路径的衍生物依旧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平台和患者应携手共克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乡村儿童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的主体转向,反思儿童与媒介、文化的互构主体关系。【方法】本研究以HL村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观察法,在线考察网络社群互动内容。【结果】研究发现:网络社群成为乡村儿童交友的新型渠道,为乡村儿童参与“吵、斗、合、玩”等社会交往行为提供了新的空间。【结论】乡村儿童的网络社群交流增强乡村儿童自身的本体安全、获取社会资本,并再嵌入媒介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儿童本有的能动性。儿童成为在传播关系中参与文化创造、建构社会意义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为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关系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对于在信息与知识两方面皆有较高需求的考研群体来说,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尤为关键。基于扎根理论,本文从人与技术互构的视角展开探索性研究,考察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实践和交往互动体验。研究发现,考研人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基于特定的内在需求和技术想象进入微信互动情境,并通过互相构建社会支持的实践过程完成“考研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于技术与人相互作用产生的获得感与约束性,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产生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赋能性支持,二是抑制性支持。赋能性支持包括功能型、情感型和关系型社会支持;抑制性支持表现为数字囤积、可见性隐忧和焦虑共同体。社群成员可通过数字规避、数字隐身和数字离场等形式进行利弊权衡和关系调适,以此来缓解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嘉娣 《今传媒》2016,(3):20-21
微信朋友圈通过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在线互动等形式,帮助用户积累社会资本.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研究朋友圈互动的情况.研究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获取资料,从互动的主体关系特征、互动的过程性特征、不同强度关系的互动差异等方面探讨,旨在通过这些研究,让微信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其管理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3):4-13
自2003年起,社会资本理论广泛应用于西方数字营销研究中,解释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以及消费者生成广告的效果问题。西方相关研究呈现出数字背景下效果研究的一个巨大转向,即基于研究在线社会网络中的种种关系进而探索影响效果的因素。效果研究一直是我国营销传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研究从分析社会资本理论着手,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在数字营销研究中的适切性;并通过对西方相关文献的梳理,呈现西方研究者使用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数字营销效果研究的进路,为今后的数字营销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框架;最后总结西方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并提供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数字营销研究的应用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使用群体,其社会资本积累受网络传播影响日渐突出。本文从传播学研究出发结合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内容偏好和网络依赖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为考察网络传播效果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为网络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矫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