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立宏 《生物学教学》2007,32(12):59-60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本文从高中相关知识对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进行了解释。1三系法图1三系法通过杂交的方法生产的杂交种要直接用于大田生产,需要的种子数量很大。要杂交就要避免母本自交,则需对母本去雄,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去雄,对于玉米等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还较容易;但对水稻、小麦等雌雄同花而花又很小的作物,就比较困难。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有雄性不育的植株———雄蕊不能…  相似文献   

2.
赵治海     
<正>赵治海,男,1958年6月出生,怀来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从事杂交谷子研究工作,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张家口市农科院总农艺师、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赵治海同志30多年来致力于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他攻克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子一代,在生长发育、繁殖力、抗逆性和产量等诸方面均优于双亲的现象.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既可见于种间杂种(马与驴的杂种子一代--骡,与其双亲相比,其耐力性强,性温驯,适于役用),又可见于品种间的杂种(猪的品种间杂种子一代往往比双亲个体大,生活力强).玉米的杂种子一代可增产20%~30%;我国推广的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约增加了750 kg.可见,杂种优势的利用,在农牧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在1898年,达尔文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杂种优势”的启示。这个优势在许多动植物的育种中 都是可以利用的。 杂种优势,顾名思义,只有杂交成功获得杂种之后才能表现这个优势。可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它怎样才能实现杂交? 1973年野败籼型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国家。 然而,探索之路无止境。当时的野败型杂交水稻虽然具有杂种优势明显、育性稳定等优良特性,但也存在着不育系包颈严重, 开花习性不良,异交结实率低,制、繁种产量低,米质差等诸多不足。原中国水稻研究所张慧廉研究员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辛探索, 终于研制出了“印水型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个高产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番茄的杂种优势十分显著,杂种一代,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和抗逆性强,因此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下面介绍一种培育和鉴别番茄杂种一代幼苗的方法。一、亲本性状及杂交组合的选配第一组:薯叶蕃茄和普通蕃茄具有一相对性状。前者叶大缘无缺刻,隐性性状。后者叶小叶缘有缺刻,显性性状。第二组:直立蕃茄和蔓生蕃茄茎的形态不同。前者茎较直而硬,苗期茎短而粗,隐性性状。后者茎硬蔓生,苗期茎长面细,显性性状。根据具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后,F_1表现显性性状的规律,在配制蕃茄杂种一代时,可将上述具有隐性性状的品种作母本,与具有相对显性性状的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结果是:  相似文献   

6.
周伟 《生物学教学》2009,34(8):71-71
1为什么会出现“杂种优势”? 杂交育种是指让基因型不同的作物品种进行交配或杂交,然后通过培育选择获得新品种。由于杂交引起基因重组,使分散在同一物种或不同品种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产生加性效应,并且通过某些基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具有超亲类型的新个体。例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作物的培育就充分利用了杂种优势这一特点,其育种方法为让纯合双亲杂交,以获得超亲类型的杂合子品种,不过这种育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即需要年年育种。  相似文献   

7.
以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与6个非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按NCII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30个组合的F1代及其中三个组合的F2代的主要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F1各主要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单株皮棉量和株铃数的中亲优势分别为22.48%和16.58%;绒长和单株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1.90%和10.07%。F2代主要产量性状有明显杂种优势,生产上仍有一定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两个遗传特性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作亲本进行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往往比双亲具有较强的生长势、抗逆性、适应性和生产力,这种超过双亲的现象即称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酸、酚等简便方法分离和纯化水稻叶片核酸含量。实验表明,杂交水稻汕优2号(F_1)叶片核酸含量高于亲本,说明杂交水稻核酸含量上表现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名扬四海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全国特等奖,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国家。1983年全国推广已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过千斤的县大批涌现。湖南省绥宁县有一丘2.3亩杂交水稻威优六号,一季亩产高达827.25千克,创湖南省水稻生产历史上最高单产纪录.充分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夺取了绿色王国的第一块金牌。  相似文献   

11.
<正>人物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江西德安人。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禁区。70年代中期,领导完成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并在生产中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定远母猪及其杂交后代的繁殖性能,通过对定远猪、长白、大约克夏猪及其杂交一代的母猪生产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定远母猪及其杂交一代的长定、大定母猪都具有较高的产仔数,且与纯繁的长白和约克夏母猪相比,均呈极显著的差异(p<0.01);大定和长定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各项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以长定略优于大定,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名扬四海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全国特等奖,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国家.1983年全国推广已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过千斤的县大批涌现.湖南省绥宁县有一丘2.3亩杂交水稻威优六号,一季亩产高达827.25千克,创湖南省水稻生产历史上最高单产纪录,充分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夺取了绿色王国的第一块金牌.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们从去年年初开始,参加了自治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科研协作项目研究。 这个项目,是当前农业生产科研上的重大课题之一。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杂种优势应用在水稻的大面积生产上,产量将会大幅度增长。我国广大贫下中农和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广泛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群众科研运动,而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就我区来说,从去年起,就把这个项目作为全区科研协作的重点项目,组织了几十个单位,共同研究,协作攻关。为了找出水稻“三系”的内在规律,克服科研和生产止的盲目性,自治区反这个项目的基础理论研究任务交给我们生物系,要求从细胞学、植物生理单和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回顾这一段科学实验的战斗历程,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高抗5号分别与701-1、特大铃两个品种进行正反交得到的F1代及三个亲本和一个对照(中棉19号)等八个处理的研究,分析了抗虫杂交棉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F1代完全抗虫,抗病性明显增强,生长势变强,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高达20.5%以上,但纤维长度没有明显优势.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的杂交组合可以筛选出强优势的组合供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杂种优势固定可通过无融合生殖、半配合生殖、染色体变异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实现.在育种实践中,发现了杂种优势在F3代及以前不分离的现象,即早世代稳定,其遗传学机制包括有丝分裂重组机制、体细胞染色体消除机制、有丝分裂染色体分组机制和DNA片段杂交.研究发现,早世代稳定现象发生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Jones(美国,1926)首先报导水稻杂种优势,指出4个杂交组合的株高、茎数、穗长和谷产量等性状,比亲本有强优势。我国袁隆平1964年首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1966年报道这些雄性不育株的性状,及后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先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稻,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水稻遗传育种和水稻高产的生理研究,在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湖州市着力发展品质农业,对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分析了湖州市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并在研究湖州市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聚焦湖州粮食生产和渔业产业发展两大优势,运用诱致性创新理论对品质农业的理论基础作了分析,应用2013年经验数据作了效果检验,最后指出品质农业是资源禀赋、政府推动、消费者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结果,品质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建设纪实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屹立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农业大学,担负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稻谷的第一大国,也是第一个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云南农业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