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文化基本属性的揭示、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更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跨世纪课程现代化与课程文化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学和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探析课程现代化和课程文化这对范畴的本质内涵。跨世纪的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文化新思维为导向,基于文化反思修正现代课程的价值观;借助文化重构确定现代课程文化的模式观;赋予文化素质新释义再建现代课程文化科学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3.
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学作为课程的基础学科,可给课程研究提供文化学范式,其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可为构建课程理论提供基本依据,基本范型,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文化课程理论,在我国课程基础的研究中,至今尚未明确文化学的学科地位,这与课程的文化本质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4.
作为课程构建的宏观层次,课程规划需要文化学基础,因为课程具有文化性质因而需要文化自觉,而文化学角度的研究是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文化的范围很广,因而课程规划的文化学研究范围很广。当前中国课程规划面临的文化学问题主要有:中华文化振兴问题;文化继承与创造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文化整合问题。课程规划视野中的文化学研究应该特别注意:要整合多种文化理论;对文化现象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要有合适的文化立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5.
物理课程文化学是与物理学、文化学、课程论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它的研究可将物理学史、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材、物理课堂教学等研究融为一体,然而"物理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物理课程文化学研究"的缘起、价值、路向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和探究教学的研究能力.“双能型”教师是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双能型”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和探究教学的研究能力.“双能型”科学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包括融合能力和研究能力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学的课程研究方法探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科学课程的发展所体现的文化特征,通过历史评述和文化学的课程分析,探讨其课程发展的内在特征,以期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文化学视角来认识课程问题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研究范式.学校课程的文化学内涵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是对文化价值观的设计,课程内容是对文化的选择和重组,课程实施是对文化的活化和传递,课程评价是对文化的反思和引领.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11.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何课程理性的合理运用是与适用的文化环境相结合的 ,课程本质上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 ,它必须具有价值参与的生存环境。因为 ,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价值赋予 ,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对“泛科学理性”语境的批判 ,其主要任务是对被指称的普遍性的挑战。我们需要对不同课程理性背后的文化处境有更深入与广泛的理解、研究和对话 ,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日益成熟的自省能力机制和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不仅仅是技术或者工具,科学课程同其它课程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品性。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文化的视角下提出了科学文化化课程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分析。在科学课程标准中,从科学教材的多层次化、科学教学生活化、情意目标的养成等方面寻找科学的生命文化品质;在“动手一动脑”教学中建构科学的探究文化品质;在科学史内容中寻找科学的历史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隐性课程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与教育相伴相生,二者关系集中体现在文化与课程的关系之中。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隐性课程,可以说也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对此,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阐释了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隐型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课程文化自觉,是当前课程文化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热词,也是一个基本概念。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厘定、深化。课程文化自觉,不是课程理论的自觉,而是人的自觉、人生的自觉。课程文化自觉,包括三个方面:师生的生命自觉、师生的人文自觉以及师生的性向自觉。师生要完整实现课程文化自觉,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基于专注与统一,增强课程文化自觉的内力;既要旁通又要贯通,搭建课程文化自觉的通衢;圆成慧力,是课程文化自觉的鹄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地增加。这些研究表明,最能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最久远的、深层次的因素是文化。政治家和行政人员能从文化的研究由获得“对不同的学术生活及其教学和科研的职能比较深刻的认识,使政策能更好地与高等教育工作协调一致”。文化学学者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文化问题,的确给高等教育科学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视域下,初中物理课程的解读有三个着眼点:一是将初中物理课程视为物理文化的传承载体,研究其内容的主体——物理文化的特点;二是将初中物理课程本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初中物理课程的课程文化特点;三是将初中物理课程视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初中物理课程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基于文化解读,初中物理课程在实施上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包括从文化角度理解科学探究要素并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及重视科学内容与人文内容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万代珊 《内蒙古教育》2002,(2):21-22,45
全国主体教育实验协作组于1999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主体教育实验课程改革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有条件的中学要进行‘科学探究’课的课程改革实验”。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协作组又于1999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召开了中学“科学探究”综合课程实验研究规划会议。会议围绕“科学探究”课程的基本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理论研讨,并形成了《“科学探究”综合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会议纪要》。我校根据“科学探究”综合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总体规划的要求,于1999年12月制定了《通辽二中“科学探究”课程实验…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以亚文化为主、折中的三种不同文化取向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文化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制约作用和高校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程作为有待师生检验的“研究假设”基于科学哲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是说师生需从研究的角度来处理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将其视为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因而,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课程必然以问题为中心,才更符合科学发展的逻辑与人类认识发展的线索。“课程即研究假设”已获得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与应用的坚实基础,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