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肖薇 《现代教育》2020,(6):45-46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全国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以导师制为视角,阐述了目前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探索提高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学物理课堂是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中学生物理学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验的基础平台。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学科,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5G新时代的高科技人才,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把握好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深入挖掘课本材料,延伸关联素材,运用有效、高效教学方法及教育手段,把“创新与实验”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主题导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集体、个人,如果没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势必为历史所淘汰,被后来居上者所取代。只有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掌控未来,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于童 《成才之路》2013,(19):1-2
第十五章教育创新者的创新精神教育创新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关于教育创新者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研究,也就是关于创造的本质的研究。因为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艺术创新,主要都是由科学家和艺术家个人进行的。即使是集体创新,也是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正二〇一八年四月十六日,李生观影有感,遂作文以记之。习公近平曰:"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此言俱实。今吾国,今非昔比也,世界羡之,赞之。今中国,乃创新之大国,亦创新之强国,启创新驱动战略,捍华夏之威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予观夫五湖四海,大河莽  相似文献   

6.
于童 《成才之路》2013,(18):1-2
第十四章教育创新者的品格品格是指人的素质。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创新个性品格是创新者在进行创造活动中,在能力、情操、智力和意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个性存在许多不利于创造的因素,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改造,只有那些优良的个性品格,对创新者才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节要我创新变为我要创新一、教育创新者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凡取得创新成就者都认为,创新活动中的首要问题在于创造  相似文献   

7.
主题内涵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无论集体还是个人,如果没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势必被历史淘汰。只有坚持创新、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掌控未来,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中学的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5月30日,中国科技界迎来又一次历史性盛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述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思想,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节点上,总书记的一番话言近旨远,振聋发聩,为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  相似文献   

10.
创新环境优化的心理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环境既含“硬件”也有“软件”因素,硬件是客观环境.软件是人文环境。所谓创新环境,就是指创新过程中应具备的外部客观条件(硬件和软件)和创新者自己对该条件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的整合。说得形象点,就是“孵化器”.就是“引擎”。创新环境好与差,要视创新者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的高低来决定。创新环境不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条件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意义上的认同感、满意度等因素的整合。就外部条件而言,创新环境是创新者在其创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一部分外在客观条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作为一名计算机专家,  相似文献   

11.
创新睿语     
1 “扬弈旧义,创立新知”,是创新的真谛。弃旧需要“胆”,扬新需要“识”。胆与识的合壁,并非鲁莽与世故的平均值。唯“勇敢而明白”,才是创新者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于童 《成才之路》2013,(22):1-2
第十七章教育创新者应强化前瞻性思维方式第一节教育发展需要前瞻性思维方式一、落实兴教战略必须走教育创新之路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为落实兴教战略,首要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于童 《成才之路》2013,(15):1-2
第十二章教育创新者的思维原则由于教育创新者在社会、国家、部门和单位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创造者们的创新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就决定了教育创新者的思维必须遵循着一些特定的思维原则,以此保证创新工作的科学性和目标的优化性。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百年名企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让颠覆性创新这一话题再次回响在当今的产业界及理论界。更让人唏嘘的是柯达还是被自己发明的技术绊倒的。"创造力破坏"这一"熊彼特之咒"让人们再次领略了创新的力量和逻辑。没有技术,只能"被创新"、被破坏或颠覆,顶多能跟着跑;有了技术,不等于有了创新;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不管技术拥有者主动不主动、情愿不情愿,总会有创新者将其落实。颠覆性创新——竞争性市场偏好后起之秀创新者常要面对一个两难之境,可表述为:一个致使企业市场领先的创新策略,也会导致其丧失领先地位;成败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第一主题。培养更多的个性化人才,社会才能保持创新的活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可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是沿着“面向过去”走过来的,传统教育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祖宗之道,授先帝之业,解六经之惑”,开口“子日诗云”,闭口“圣人先贤”,完全是标准答案崇拜的国家,不知语文考试主观题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多少创新幼苗。一小学语文题问“雪化后看到了什么”,答“水”者得满分,答“春天”者得0分,岂不折断创新者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一刀切、求统一的传统语文教学培养出的多是顺从型的“绵羊”,缺乏个性,唯标准答案是从。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11):31-32
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因时因势,思维导图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劣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基于此,笔者将结合思维导图的绘制,从创境激趣、鼓励质疑、大胆想象三方面来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时代的命题,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区委、区政府创新不断,努力打造"知识杨浦",实现"创新杨浦",加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建设。作为创新杨浦的重要一环,杨浦教育近年来也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教育如何摆脱简单的知识传授的狭隘?学校如何冲破沉重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如何打破唯书本的窘境?学生如何避免缺少个性和创造的局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后备人才?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区域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教育肩负着培育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正如江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学习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那么,作教学如何创新呢?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取之不绝的力量源泉。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失去了创新精神的民族,会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萎缩渐渐灭亡,相反地,一个民族具备了创新精神.将是他们走向强大繁荣的坚实后盾。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