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10年前相比,纳博科夫不再是一个让中国读者陌生的名字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1940年移居美国,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洛丽塔》《微暗的火》进入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曾在威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教授文学,1961年,他侨居瑞士的蒙特鲁斯,1977年在那儿去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纳博科夫留给许多读者的印象都是一个虽然出色但未免空洞的文体大师形象,他高蹈的艺术姿态让人怀疑其写作活动与现实人生会有什么关联,而他在形式方面的创新追求又被认为是远离了俄国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重要的现代作家中,纳博科夫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洛丽塔》,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的身世和经历。如果单单从他美国时期的经历来讲,纳博科夫完全可以归入学院派的作家,毕竟他在美国的生活绝大多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让我们明白,在纯粹的因袭下,我们糟蹋了世界的魅力,辜负了它的美,而世界存在本身,就该是永恒不竭的惊奇。文学是梦想,亦是尘埃。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我们太容易让时间积久成习,而对纳博科夫来说,他是连续不断的神奇,他猛然将我们从时间中抽离,让我们在面对一切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时,有了绚丽的眼光。纳博科夫让我们明白,在纯粹的因袭下,我们糟蹋了世界的魅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     
原作:[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55)导演:[美]阿德里安·莱恩(1997)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一位导演试图传达小说家的意趣,他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他试图借助电影手段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电影本身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将电影是否忠实于原作作为判断其高下的标准。《洛丽塔》前后两次搬上银幕,第一次出自斯坦利·库布利克之手,纳博科夫亦曾参与改编,然而他说:  相似文献   

6.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13,(3):44
台湾兴起出版当代大师论著据台湾媒体报道,近年,台湾接连出版多位当代大师的论述书籍,如将纳博科夫上世纪50年代在康乃尔大学的讲课笔记结集为《文学讲稿》一书,他在书中畅谈小说的艺术性,远大于文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昆德拉晚年封笔不写小说,却推出评论集《相遇》,漫谈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马奎斯、卡夫卡,与贝多芬、杨纳切克、法兰斯·培根等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7.
在纳博科夫看来,那个在1836—1842年间写了《钦差大臣》、《死魂灵》和《外套》的果戈理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而那个最后十年误入歧途、江郎才尽的果戈理则是一个"假冒的布道士"。  相似文献   

8.
“新闻可能是美国最畅销的产品”,麦修·阿诺德在他的《新闻写作是急就文学》一文中这么说。此文载于1980年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受欢迎的文章》一书,为介绍一些新闻作品而作。据阿诺德估计,现在美国虽有广播与电视不取分文而迅速传播新闻,仍有5800万人愿意花钱买报看,供给这个广大市场的有大大小小报刊二万三千家。  相似文献   

9.
阅读速递     
《出版参考》2014,(8):54-56
《瓦尔登湖的反光:梭罗日记》 [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朱子仪译 金城出版社定价:58.OO元 2014年6月 作为爱默生的学生、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梭罗青出于蓝,他的日记被爱默生称为“储蓄所”,而他为世人所熟知的《瓦尔登湖》正是从他的“储蓄所”里零存整取了全部素材.《梭罗日记》是梭罗生命的储蓄所,他的文学生命因此而不朽。  相似文献   

10.
<正> 十一月三日上午,宁波大学举行《国外大学图书馆概况介绍》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美国纽约市市立大学董鼎山教授主讲。董教授四十年代中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当过记者,曾任美国三家杂志编辑,荣获过新闻与美国文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科学理科硕士,现任纽约市大学教授,已出版专著4本:《天下真小》、《书、人、事》、《西边叶拾》、《西窗拾叶》。董教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知名度高。这次回国专程到宁波大学,讲授“美国文学、美国社会文化概况、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美国文学以及美国几所大学图书馆概况。在报告中他具体介绍了美国几所大学图书馆藏书、管理工作。在报告中他强调了大学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他说:“大学图书馆是研究性图书馆,在国外,它同公共图书馆一样被十分重视。”他还说:“大学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业  相似文献   

11.
翻译无小事     
记得八年前赴北师大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同时得意洋洋地向导师呈上自己发表的首部译作,那时何等不知天高地厚,闯入译坛便拿当时国内尚无任何译本可借鉴的纳博科夫名著《洛丽塔》开刀。面对纳氏不时长达十数行,间或长达大半页的复句,我诚惶诚恐,把原著读了一遍又一遍,以自己对纳氏其人其作的深入了解为起点,以逻辑与语法开道,认真剖析,总算把那些可怕的长句一一解开。翻译过程中,蒙漓江出版社领导关心,稿子又得到责编吴裕康先生的修改润色,加上董鼎山先生的精彩前言,作为国内第一个译本,出版后居然相当成功,后来被台湾林郁公司相中,买去版权,以繁体字直  相似文献   

12.
据文学评论家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作家".海明威曾是堪萨斯城《星报》记者,他本人认为记者生涯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得益非浅.他说,《星报》的写作手册上那些规定"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规则,我从未忘记它们.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他遵循这些规则,就能把他想说的,与他真实感觉到的东西如实地表述出来".那些写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短句子,开头段落须短.语言有力.行文力求流畅通顺.用肯定说法,避免用否定说法."美国新闻写作至今遵循这些规则而且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55年凭借小说《洛丽塔》迅速引起文坛的关注,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等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国文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并译介出版其作品,文章在回顾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译介和出版纳博科夫作品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作品的翻译、出版现状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雨果既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在有资格居于文学庙堂高位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第一流作家中,也许只有雨果一人同时在诗歌与小说这两个领域里,达到了如此高的成就,他这种双强项兼备的优势,是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这些大师也难以企及的。作为一个小说家,雨果创作规模之巨大,成果之丰硕,又足以与所有那些以小说而名垂千古的巨匠比肩而立,他的五部长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与《九三  相似文献   

15.
他是怎么会成为科学记者的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副总编兼科学编辑大卫·珀尔曼先生,已是第二次访问中国了。这位六十五岁一头白发的老记者,有着一双深邃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他把短袖衬衫的下摆塞进长裤里,显得利索而有精神。他是美国有影响的科学记者,每年在《旧金山纪事报》发表100至150篇科学报道,多次获得美国全国性的科学写作奖。可是,他原先爱好的并不是  相似文献   

16.
从他的第一本书《维以不永伤》,到现在的《淡蓝时光》,他始终反复提及文学的荣誉。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坚持不懈地笔耕不辍的动因,而他在写作上也的确保持着“孩童般的高贵”和一个写作者的自信与骄傲。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是杰出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元小说的叙事结构,完美诠释了后现代主义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的特质。这部作品也成为20世纪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本文旨在探讨《洛丽塔》中真假共存的元小说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36年,距巴尔扎克向出版商透露自己"人间喜剧"的宏伟计划百年之后,威廉·福克纳在他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精心绘制了一份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家族谱系表和他们生活繁衍的地区杰弗逊小镇的地图,也确立了自己的"创世"雄心,计划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包容并推进文学前辈的伟业。1944年,马尔科姆·考利以《福克纳的人间喜剧》一文正式宣布了又一位"巴尔扎克式"作家的诞生。两年后,由他编选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终于让美国人发现了隐匿身边的文学瑰宝,发现了一个诡谲而幽深、令人神往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大汗之国》里,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描述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与误读,而在《改变中国》里,他则讲述了那些带着种种想象与误读,而又怀揣着改变中国理想与抱负的人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对不伦之爱的责罚权,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纵看电影《丑闻笔记》(Notesona Scandal),立刻想到《洛丽塔》,想到《生死朗诵》,一个中年男人和少女的爱,或者,一个中年女人和少男的爱。在洛丽塔时代,这种男女关系尚不能被公众原谅,到《丑闻笔记》里,还是不能原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