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是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创变,是数字赋能的育人新形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思维转型、技术应用、价值引领、数字素养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为此,应注重理念驱动,坚持数字技术赋能,追求铸魂育人为本;推进技术赋能,破解数字技术壁垒,赋能主流价值观培育;夯实价值引领,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厚植数字化人文情怀;加强主体培育,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描绘出崭新的实践图景,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从价值维度看,数字化技术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崭新样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虚拟体验场景。但在现实维度,教育主体“技能恐慌”、教育内容“庞杂碎片”、教育方法“喧宾夺主”等多方面挑战,日益成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式微性”力量。因此,在实践维度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上把握好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建设是国家教材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需要探析其育人价值、人本价值与技术价值,为数字化教材建设提供方向指引。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善学”为出发点的目标逻辑、以个性化教学为着眼点的内容逻辑、以技术赋能为着力点的形态逻辑。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就要做到:把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时代方位,即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重数字素养的培养及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擘画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未来图景,形成数字化教材与纸质教材互构的内容体系、数字化教材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互动的服务体系、数字化教材与技术互融的应用体系;完善保障机制,明确数字化教材建设主体间权责关系,健全规章体系,创新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时代之势召唤着我们担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我国国情决定着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转型必须找准方向,对基础设施进行自主化建设,是夯实数字教育底座的内在要求;把生产方式推向“人-机”深度共融,是塑造数字教育新业态的关键任务;在运营模式中钩织价值共创新网络,是提升数字教育效能的重要趋向;在组织文化中纳入人文要素,是深化数字教育内涵的底层逻辑。转型必须进行技术融合,形成技术可适配、主体可协同、服务可信赖的技术应用格局,开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融合路径。转型必须完成理论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方法、实践内容为指南,缔造中国数字教育的话语体系,构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范式,打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中国模式,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注入新动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以价值转型为导向、以数据要素为驱动和以实现系统变革为追求的持续创变的过程,具有需求、目标和实践三重逻辑。需求逻辑反映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什么”的价值问题,以应对数字时代挑战为意向;目标逻辑反映转型后“是什么”的结果问题,以重塑职业教育生态为取向;实践逻辑反映转型“如何做”的方式问题,以实施全面战略行动为方向。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深化价值引领,聚焦数字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强化数据赋能,推动职业教育业务系统化全方位重塑;细化实践应用,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常态化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顶层设计和运行探索,实现方法的智慧协同和智能运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应然选择。需要我们遵循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锚定全数据的意识理念、全要素的协同联动、全场域的空间融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指向;将数字技术逻辑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全过程,使之呈现过程可视化、服务精细化、精准定制化和形态智慧化的鲜明特质;联动立德树人、数字赋能、管理控制、德法规范,找准方法数字化创新的价值定位,完善方法数字化创新的赋能机制,加强方法数字化创新的运行保障,铸牢方法数字化创新的安全屏障,从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7.
王玺 《教育探索》2021,(10):54-5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逻辑.在此转化过程中,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也逐步形成.教学空间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包括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学组织.探索主体在教学空间中的需求,可以分析出教学空间演进的动力,进而推动静态教材体系向动态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技术要素的需求介入,为这个转化进程赋予时代的表征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数字异化是机器异化在数字化时代的表现形式。虽然数字异化涉及到许多传统批判理论未提及的新问题,但其本质仍然是机器体系出现所引发的劳动与资本关系问题,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马克思机器观能够为消解数字异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机器观视域下消解数字异化必须破除数字资本“、技术至上“”数据至上“”数字围城”所造成的现实困境,以人民逻辑超越资本逻辑,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把握数字技术的使用界限,实现数字与人文完美融合;唤醒“数字人”的主体意识,提升劳动者的数字能力;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突破数字交往异化困境,实现数字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良性互构和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与功能性升级,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环境,驱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系统、全结构的数字化创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体现在形成崭新的育人新形态。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行动逻辑框架与路径取向,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和“转去哪”等现实问题,促进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数字社会的新境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样态、价值意蕴、权力建设进行重新架构,以更新对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储备。从数字社会的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融合数字技术肇始,以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为生存基础,以沟通数字化身为主要工作方式,从而在数字社会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生存,继续完成社会化的学科使命。  相似文献   

12.
随着虚拟现实等媒介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逐渐迈入沉浸传播时代。沉浸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打破虚拟和现实界限,颠覆"受众"概念,实现人类感知系统的高度沉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过程、对象以及载体等要素均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媒介时代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将形成智能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构建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及使用"沉浸指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师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培养“超越信息技术的适应型专家教师”为发展目标,以“多元协同”为发展战略,以“全面发展”为发展宗旨,体现出“四能”特点的目标能力化、“五教”特点的内容实践化以及教育过程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借鉴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分析发现,以数字技术嵌入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结构创新为逻辑进路、以重塑教师教育发展新环境为价值旨归是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从发展角度看,实现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构建教师教育数字资源体系、加强数字教育环境建设以及构建数字化循证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数据化思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完成以下任务:建立高校学生大数据库,构建全方位的思想道德预警机制;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数字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实践,实现主体个性化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数据化思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完成以下任务:建立高校学生大数据库,构建全方位的思想道德预警机制;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数字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实践,实现主体个性化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智能评价成为顺应学科发展规律、满足学科发展所需的最新形态。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对象、要素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依然需要坚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育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做好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创新路径,重视数据的采集共享和规范使用,构建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字配套举措。  相似文献   

17.
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改造,而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与跃迁,强调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空间、治理、思想、文化等要素的渗透与融合,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的系统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价值重塑、关系重构和系统变革,促进人、社会、技术与教育在物质与数字世界中实现融合和共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在联结资源、融合发展,彰显实践性,强化多模态感知和交互,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孪生运行系统推进战略协同化,构建数据驱动业务价值体系推进流程信息化,提升院校数字基础能力推进运行智慧化。  相似文献   

18.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旨在构建一种以时代新人培养为目标的工作结构、以主体责任强化为价值导向的运行机制和以体制机制完善为基本抓手的工作体系,科学回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是影响全球技术—经济范式的根本性创新,并引起了产业链研究框架的革新。当前的研究范式低估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产业链重塑的推力,如何捕捉产业链上数据要素的影响成为解释索洛生产率悖论的关键。平台型企业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链主”,促使产业链驱动力来源发生变化。产业链的治理更加依赖区域内部多平行主体之间的协调,进而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并实现功能升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围绕数据要素构建无形资产体系对于提升产业链治理位势同样至关重要。探寻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产业链升级的可能路径,要统筹运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注重数据要素及其互补性无形资产的投资与使用。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数字身份将为“数字思政”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数字身份可以推动人的交往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与实体身份存在“对望”、“对立”与“对话”的逻辑关联,具有身份“数字化”与数字“身份化”的价值向度。未来,数字身份呈现“区块链+数字身份”的技术进阶、虚拟出场与现实在场的自我同一、个性表达与深度交互的技术赋权、价值塑造与全面发展的育人本真等发展走向。基于此,要主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身份构建与治理的现实隐忧,从重塑数字育人的思维共识、融入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能力、健全监管治理的风险规约等方面构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