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蔡诗扬 《新闻世界》2011,(6):252-253
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粉丝"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粉丝文化进行分析,以求梳理粉丝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对粉丝文化的走向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对自身喜爱的偶像明星的文化消费和粉丝团体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粉丝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次元粉丝群体的活跃现象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全职高手》和《盗墓笔记》这两大二次元作品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文化构建、粉丝认同等方面来探析二次元粉丝文化的特点,更新现代粉丝文化研究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指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其实质是原文本实现跨媒介平台的内容变现,观众中的粉丝群体、粉丝粘度是影响其价值变现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14年——2016年国内IP电影,从IP产业链三个阶段、票房以及粉丝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粉丝群体以其自主、高参与度的行为,在文本再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更多消费内容,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和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偶像和粉丝是娱乐时代的产物,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偶像经济。泛娱乐时代,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畸形化发展,粉丝群体缺乏理性、过度消费、盲目追星,商业资本通过偶像经济掏空粉丝钱包和榨取偶像剩余价值。实现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5.
刘玉娇 《视听》2022,(3):144-146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情感消费、从众消费和狂热消费的特征,消费动机包括无条件支持、参与式造星、使用与满足的情感因素.但粉丝群体盲目、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形成和粉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规范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引导粉丝经济正向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偶像、粉丝多管...  相似文献   

6.
夏梅芳 《新闻世界》2011,(5):125-126
动漫产业作为绿色文化产业,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参考文化营销的相关研究内容,结合国外动漫营销经验,立足本省深入调研,通过分析提出适合安徽动漫产业发展的产品营销策略。本文认为,区域动漫产品的营销模式不仅需要探索并进行实践,还应开展区域相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相似文献   

7.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8.
韦文杰 《编辑之友》2012,(5):65-66,69
经济力形成过程中,动漫产业文化资源通过外形塑造、价值融合、结构重组、内核裂变等手法,对动漫文化要素进行创意,创作出动漫产品,为动漫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漫文化资本做内容上的准备.通过播映方式、衍生品开发方式、品牌形象塑造方式等与社会互动,产生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动漫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做渠道和平台上的准备.动漫产业在主题内容、播出渠道、营销平台等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使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动漫产业的品质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崔聪 《传媒》2016,(11):75-77
“互联网+”背景下,IP成为动漫产业追捧的热点。对影视作品的改编,以及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提升动漫IP价值、打造产业生态的关键。纵观国内动漫IP,在改编中存在着内容模仿抄袭、定位低龄化、故事结构单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用户的消费信心。因此,通过跨媒体传播塑造IP品牌,根据用户需求数据分析培育原创IP,利用“粉丝”基础实现内容与社群的结合,是国内动漫IP价值挖掘与商业转化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金韶  倪宁 《现代传播》2016,(4):113-117
社群是基于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社群的演变。互联网推动了粉丝社群和粉丝经济发展,而移动互联网使社群功能不断延伸,社群价值不断放大,催生了"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社群呈现全新的传播特征:聚合力和裂变性、情感价值的传播、自组织传播和协作。用户社群对生产、营销、消费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即: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品牌社群的营销模式、体验至上的消费模式,由此形成了自组织循环的社群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大众文化兴盛的时代,粉丝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在消费语境下研究粉丝文化也有更重要的意义。魅族手机的粉丝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迅速引领粉丝带动消费的热潮。可以说魅族粉丝文化具备了中国当下大众消费文化的样本特征,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意义生产、仪式传播、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魏雪飞 《东南传播》2010,(11):98-99
利用热播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对粉丝进行引导、教育与宣传,激发其对剧中人物个性、生活方式等的模仿与学习,逐步培养追随者对剧中展示的各类服饰、用品的消费需求市场,是互动营销时代硬性植入式广告之外,商家们关注和开发的又一潜藏性商机。由“谢耳朵T恤”引发的粉丝狂购现象即是最充分的成功案例佐证。本文通过对“谢耳朵T恤”现象的思考,聚焦于影视剧粉丝群在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创造的流行文化消费,并对这种粉丝文化视阀下的新丽机模式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众筹商业模式以互联网金融为起点,社交性为核心,重塑了动漫产业链,为动漫生产经营提供一种集融资、营销、消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解决方案,动漫众筹应该成为动漫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实体书店变革需要与文化消费、阅读和读者需求相结合,去探索其未来发展之路——向文化传播服务中心、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空间的方向发展,以读者为主形成特色,拓展多样化体验场景和消费场景,开展粉丝营销.  相似文献   

15.
武志 《大观周刊》2010,(41):104-104,67
从2005年超级女声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开始,“粉丝”这一特定的称谓就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而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关于粉一群体极其特。最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存在着诸多理解,本文试图从粉丝这一称谓出发来寻找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互联网蔓延,社交媒体的泛化,逐渐衍生进化出粉丝营销,即基于人-人的朋友关系的粉丝社群间的营销模式。粉丝营销模式中不再是以消费者的名称、会员卡号或者手机号码作为惟一识别,海量涌现的数据信息为品牌营销带了机遇和挑战。纵观业界,小米、亚马逊等粉丝营销成功案例借助大数据应用"科学化"地提升了品牌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强度。本文基于对大数据本质及其蕴含的营销价值的深度剖析,契合业界粉丝营销中大数据应用案例,以粉丝定位、产品定制、品牌传播和粉丝管理等为角度,总结提炼大数据变革为粉丝营销带来的五大利益,高度概括大数据应用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苏巧玲 《兰台世界》2017,(22):41-4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档案文化产品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档案馆应创新理念和方法,一方面,加强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以用户为导向,研究用户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等,创新档案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档案文化产品的水平,以迎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档案文化产品的营销,通过实施定价、渠道、销售等多种营销策略,促进用户获得档案文化产品,提高档案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黄金  张娜 《新闻前哨》2014,(7):71-73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狂欢理论、媒介民粹主义消费与文化工业等四个维度,解析韩剧在国內热播的原因。本文认为韩剧网络消费热是媒介民粹化生产和受众民粹化消费的合谋产物。在"粉丝狂欢"的表象之下,是文化工业生产者对粉丝的成功收编。这为如何提高我国国产剧的受众满意度以及做好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漫友》杂志专注于动漫创作,动漫图书与期刊运营和增值服务,以及数字动漫、手机游戏、衍生产品开发等业务领域。其经营模式稳健,品牌价值高,经过十余年的悉心打造,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动漫产业最具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龙头企业。漫友文化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动漫读物市场发行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目前最具品牌价值的动漫杂志,在期刊市场表现活跃,正成长为中国原创动漫领域的知名品牌,在亿万青少年群体中拥有强大影响力,在发展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动漫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动漫艺术家、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出版人金城先生,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漫画艺术家的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彰显其竞争张力。动漫作品及其衍生产品作为视觉符号,跨越了语言文字的传播障碍,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快速流行于异域他国,在人们消费精神与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将动漫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植入人心,实现了文化渗透。基于此,研究动漫文化的传播特点,提升动漫文化的竞争力也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