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忽必烈混一南北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的县级官学推广设立“教谕”一职,主管一县学事(偶亦兼摄政事),改变了唐宋以来“学官不下州”的地方官学治理格局。元朝以此为基础,重新为士人阶层设计了一套以教谕、学录等低级学官为仕途起点的官僚迁转系统。随着科举的复行以及元末政局混乱,其变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归于失败。然而,在元代特殊的文治政策影响下,元代地方学官不同于前代同侪,成为倾向大一统政治权威的新型地方精英。  相似文献   

2.
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活动包括地方官学、私学和游学。其中官学教育最受重视,也最发达。地方私学教育在官学的影响下十分繁荣,为官学之补充。巴蜀士人在两汉间的游学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这三种教育活动共同促进了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繁荣,也为汉中央王朝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3.
侯敏 《华夏文化》2004,(2):36-37
中国书院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孔墨的讲塾,就是一种区别于“官学”的“私学”。但真正把讲塾推进到书院,还是秦汉以后的事情。两汉后以至隋唐,官学以外,名师大儒都聚徒讲学,传授结业。宋代学者在寺院教育的启发下,将唐代藏书、校书乃至研究学术的书院改造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员或权贵充当。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曲阜设学舍,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始开私学之风。对私学概念的界定,学界尚存歧义,本文认为,凡是以私人或私人集团的身份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形式,均可称为私学。在古代教育史上,它以多种形式而存在:私塾、家塾、村塾、冬学、经馆、义学、社学、书院,以及家学、私人讲学、私人学派等。与官学相比,私学具有社会基础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而且游离于政治之外,较少受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官学难以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孙迎庆 《寻根》2011,(3):78-83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曾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之所。北宋时期,苏州尚未建有书院,整个江南地区只有茅山书院。南宋时,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  相似文献   

7.
鲁先圣 《寻根》2011,(3):8-11
自唐宋以来,书院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阵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办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一直到明清时期,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史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利  孙周勇 《寻根》2002,(2):56-60
史姓可谓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商周时期的甲骨“史”字上部象形为捕捉鸟兽的长柄网子,下部为一只手的形状。可见,“史”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史”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职官制度确立之时,“史”的涵义进一步狭隘化为“史官”之意。中国历代都有史官之职,史姓正是中国姓氏制度形成时期“以官为氏”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书院的命名,虽然只是该书院的一个标记和名份,但大多都有其基本内涵,体现着创建者的宗旨、目的、要求和期望。从书院的命名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书院教育体系的特殊品味"(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09页)。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同样也有其深刻的含义,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书院: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与矫正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寻根》2006,(2):16-21
作为“抡材大典”的科举考试对士人物质和精神地位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必然会制约为士人提供应试知识的教育机构的发展。书院作为教育机构虽然不能排斥科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应试服务,但与官学不同,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教学活动彰显出其既不同于官学、又不同于私学的独特个性,即强调道德养成是读书应举的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矫正应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科举的弊端,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应试教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泽 《寻根》2005,(5):10-12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是士子与学者读书、学习、讲学、休憩和崇祀先贤的场所。书院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功能,突出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反映“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书院十分讲究风景环境的选址和地域环境特点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卢风 《华夏文化》2012,(2):21-24
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都以中央大国和文明中心自居。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彻底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批知识精英在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追究到了最深层次的根源——文化根源。他们认为,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腐朽的、没落的,不彻底“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14.
“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都沦丧……”著名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沙奶奶这句令人耳熟能详的唱词,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淞沪会战失败,上海除租界以外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成为“孤岛”,史称“孤岛时期”。  相似文献   

15.
陈虎  詹素娟 《寻根》2007,(3):34-40
房中术作为道教养生方法之一,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神仙家、秦汉之际的方仙道和汉代的黄老道,在中国早期的文献中多称之为“阴道”、“房中”或“房内”。大约在150万年前,人类就可能已经发现了性交与怀孕之间的关系。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初民通过观察女性在种族繁衍中的巨大作用,产生了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是士子与学者读书、学习、讲学、休憩和崇祀先贤的场所。书院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功能,突出人与建筑的协调统一,反映“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十分讲究内部结构的建筑规划,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风筝,中国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其历史可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史料载,风筝最早用于运载、通讯等军事领域。约唐、五代时期,风筝逐渐转变为供人娱乐的颇具技艺性的玩具,至北宋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南宋甚至出现以放风筝著称的艺人;明清时代。风筝更加普及且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中,“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很有特色的,而“礼”又可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三个方面。从文献上看,夏商周各有其礼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也都就“礼”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管子》一书对礼的论述在先秦时期是具有自己特色的,本文仅就《管子》中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胡光明 《寻根》2007,(6):18-23
伴随着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一种新的历史事物——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它建在通都大邑,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机制来适应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会馆是观照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权享受,所以他们知礼仪,如果违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