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空间或区域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试通过分析内江市地名的结构,初略探讨地名结构的形成过程,地名命名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从而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2.
地名系统化和标准化是地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对区域研究、国土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地名和自然地名的界定、划分及构成要素等是地名系统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同时,地名本身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一种信息载体.以普洱市一区九县的地名(主要以各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受少数民族、汉语方言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广东地名具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以往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数据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作者对广东地名进行了统计,在近3万个地名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讨论广东地名的特点。广东地名用字2千余个,而且用字很集中;村级地名重名很多,镇级以上地名没有重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地名的区域特征明显,有些地名呈区域性分布;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类地名较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崇左、宁明、隆安这三个县的壮族地区地名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归类,并对地名的中心词的内容进行试析:根据语言类型,壮族地区的地名大概可分为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经过分析发现,随着汉文化的渗入,壮语地名发生变化:在语言类型上,汉语词汇出现并逐步增多;在内容上,自然景观呈递减趋势,而带有抽象性质的人文景观地名、心理地名、方位地名不断增多,且大都以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笔者认为壮族地区地名的发展过程(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也可以看作为壮族人民理性(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为汉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日本社会科教育的资深专家谷川彰英于上世纪80年代展开了一项有关地名教材的研究,并亲自带领自己的学生在中小学开展地名教学的实验,在日本_社会科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浓缩了谷川关于地名教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成果。作者首先对地名的性质、类型及其意义作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名作为社会科(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等领域)教材的价值和特性,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最后阐述了以地名为教材的具体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8.
以屯堡方言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屯堡村寨和云贵地区其他村寨的地名的比较研究,透视其文化内涵。首先考察了屯堡村寨及贵州其他汉族村寨地名中通名的历史层次;然后分析了屯堡一带十二兽地名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十二兽地名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统治民族彝族在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上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商标法没有商标合理使用这种权利限制的规定,但是有关合理使用的案件在实践中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地名商标合理使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立法不足,相关制度欠缺,学界关注度不够等。从地名商标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立法上存在的不足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地名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越两国间交流源远流长,文化上相互影响,作为语言文化的产物,地名在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烙印,越南北部边境地名中的西南官话地名正是中越两国相互交流的有力印证。文章通过研究这些地名,对现有的越南北部边境地名中的西南官话汉译地名进行分析,提出越南老街西南官话地名翻译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对目前已有的相关地名资料,提供一些补充意见,为地名翻译标准化提供参考,展现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地名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对旅游活动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在“食、住、行、游、购、娱”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地名作为地理实体的符号,凝聚了区域的历史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地名具有审美功能与知识功能,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属旅游资源范畴。现代旅游中,地名资源的开发需从地名的形成、变化规律出发,处理好地名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通过地名资源在城镇规划、景区建设、餐饮、旅游纪念品、古景复原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内涵与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12.
寿县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中凝结着寿县深厚的人文积淀。文章主要针对寿县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试图挖掘出寿县地名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地名中反映的寿县人的宗族文化、历史事件、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等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与开发地名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地名研究对揭示特定地域的族群播迁、方言分布、经济兴衰以及民俗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以海陆丰的地名为考察对象,从地名与地理、历史、经济和民俗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寻找其命名缘由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潜山县地名具有丰富的特点,既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反映在文化上。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的结构方式与其他语言单位的构造基本一致。同时,地名的文化特征又通过其特定的语言结构反映出来。其地名与文化的相互联系,也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与所居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六安市地名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宣传.当前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组织队伍开展地名普查、评估工作,查清资源总量,确立重点保护对象,编制《地名保护总体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地名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广泛宣传,提升六安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名就是一部城市文化史,也是城市居民长期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对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来说,长沙地名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长沙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来源的居民都会在地名上留下自己所操语言或方言的印记。本文对海南19个县市的自然村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找出海南汉语各方言共有的地名常用字和海南闽语特有的地名用字,通过这些地名用字的分布来考察海南闽语在海南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新疆特殊的地理和人文背景出发,联系新疆地域名称,从宏观上把握和分析多彩的新疆地名文化。指出新疆地名反映出各民族语言的融合;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观念;反映当地的物产和矿藏、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民族迁徙的历史和祈求富裕、昌盛、和平、团结安宁生活状态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收集到的各种资料,阐述了新疆汉译地名用字和读音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方言和地域角度将广东省划分为粤中、粤东南、粤北、粤西四个区域,主要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各个区域内的地名特色以及区域间的地名异同,并辅以历史、地理等角度分析其中多元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