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对于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我多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题目进行写作,决不能跑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今年我教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就是写学生熟悉的"我的课余生活"。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课余做了哪些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然后跟学生一起拟出写作的提纲:(1)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干了什么事;(2)事情的经过;(3)这件事的收获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小木船》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例文。教学这篇文章,要体现单元"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语文要素目标。课堂上,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走进例文和小结练笔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了写清楚一件事的目标。这样,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习作的技能,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11,(6):43-44
【设计理念】 “让笔下的人物会说话”是对应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作的习作讲评课。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写人的习作,但对习作中“人物对话描写”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学生平时的习作,很少写到人物的对话;或者即使写到,表达形式也很单调,内容也不生动。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写好人物对话,我们结合“人物描写一组”,从小处着眼,把“让笔下的人物会说话”作为这次讲评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语言描写。  相似文献   

4.
又到了习作的时候了,仔细看看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件感人的事”。我决定精心指导,让学生的习作都写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于是,我结合本单元课文,大讲特讲如何捕捉感人的细节,如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暗自佩服自己作文指导得法。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练习是《他__》,要求学生写一件事,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以第三人称“他”来记叙。习作要求将写人与记事结合起来,重点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这件事发生时“他”的表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童年“偷”着乐》是根据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的相关习作要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用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写童年的喜怒哀乐。在习作过程中,我注意着眼学生生活,引出生活话题,激活生活素材,还原生活过程,分享生活乐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7.
胡巍巍 《广西教育》2014,(17):45-4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由写几句话到写一篇文章的过渡,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笔者从片段习作训练入手,致力于三年级习作教学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写事状物,为将来写长篇习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创新之处,习作单元就是其一。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专门安排了习作单元。我们从下图中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习作单元的编排具有序列性。其中,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写景”习作单元,意在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知识与方法。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相比于“写事”“写人”,  相似文献   

9.
《生活万花筒》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一习作是前面课文教学、"习作例文"教学的成果显化。教学时,教师通过"思维发散寻素材—披文入境探写法—真情实感表心声"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清楚,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叙事习作又称记事习作,在习作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习作体裁。在记叙文习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记事类文章是学生最常写的一种习作形式。因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要求,科学地确定训练目标。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是三、四年级学生应该达  相似文献   

11.
《我家的杏熟了》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教学这篇习作例文,教师根据单元教学要素"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并将学法提炼、内化、运用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导学—启学—研学—践学"几个环节,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把事件写清楚的方法,提高了习作技能,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2.
殷婷 《辅导员》2014,(15):88-88
<正>叙事习作又称记事习作,在习作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习作体裁。在记叙文习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记事类文章是学生最常写的一种习作形式。因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要求,科学地确定训练目标。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是三、四年级学生应该达  相似文献   

13.
陈明 《小学语文》2012,(1):44-45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发掘学生喜闻乐写的习作资源,对于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增强其言语表达技能非常重要。经典绘本是课外阅读的重要品种,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阅读、巩固识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习作起步。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学段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基于生活并以观察为主的习作训练有19次,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要求选择一名同学,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写一写他(她),而且强调不能在文中出现所描述对象的名字;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个小实验》,要求写清楚实验的过程。此外,该学段的想象类习作训练有7次,其中不乏依托生活想象的习作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与生活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帮助学生用生活的钥匙开启习作之门呢?  相似文献   

15.
〖例文引路〗无巧不成书湖北省武汉市体育馆小学三(1)班向梦恬星期日,妈妈带我去看“贝壳展”。我们登上了24路双层巴士,为了看看路边的风景,我拉着妈妈来到上层,在最后一排找了两个空位坐〖习作要求〗〖名师导写〗选择你亲眼看到的一件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在落笔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写一件什么事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写呢?按题目的要求,是要选一件“亲眼看到”的事,而不是听到的或是想像出来的事,这就决定了所选的必须是一件真…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分析】一、立足习作体系,梳理写作起点处三年级习作以训练学生观察为主,教会学生写人、写事、写物的基本方法。到下册第六单元时,学生已在《猜猜他是谁》中,初试身手,掌握了抓住印象深刻的某方面写出人物特点,也初步学会了调动感官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还能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写清楚故事、事情。  相似文献   

17.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组织教材内容"为单元,即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且选文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主线鲜明,特点突出,这一编写为我们引导学生"有序练笔,主动练笔"的习作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实践中,我着眼单元整体,紧紧扣住单元主题这一思路实施习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这一习作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为了缩短学生心理和生活的距离,我从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开始了,习作教学也就同时起步了.  相似文献   

18.
【教材说明】这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19.
案例:四年级的一堂作课上.语老师布置学生写“一件事”。针对班上学生一贯无话可说、“内容不具体”的特点.老师煞费苦心地找来了一段描写邮递员冒雨送信的录像让学生观看.观看前提醒学生看清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观看后让学生完成习作。本以为经过这样一番指导.学生的习作一定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可事实却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教学重点是写出身边人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二学段重在培养学生“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中,已学过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和能力。本次习作重点是通过日常表现或一件事,把人物的一个特点“写清楚”,并在写作和评价过程中渗透交流、修改意识,培养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