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论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手法赵敬之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根本特征,使物象本身意象化,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的精髓。明代王级提出“不似之似”,清代石涛提出“不似之似,似也”,齐白石和黄宾虹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历代大师所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美学追求,在表现物象时有特殊的观照态度,例如齐白石所讲"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抽象、具象在西方是两个美学概念,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存在这样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追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状态与西方不同。  相似文献   

3.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更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叫布白艺术,例如中国画,追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透露出一种朦胧美。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美?美在留给欣赏者想像的余地,再创造的空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审美空间!欣赏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情感、美学追求等全部融注进去。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一点留白,任其自由想像、发挥,学生就会像放飞的小鸟一般快乐,如翱翔的雄鹰那般自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规定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注…  相似文献   

5.
图形设计中的写意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展示的是似与不似之间、寓意于象、以象尽意“心物统一”的意象。在图形设计中采用写意造型方法,能使设计意念的表达更显符号化与象征性,同时也丰富观者感受层面与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6.
美学浅谈     
人类的审美实践有悠久的历史 ,从西方的古希腊以及到中国的先秦时期就早已开始 ,并且对审美现象进行经验总结。 1870年德国人鲍姆嘉通发表“埃斯惕克”(美学 ) ,这时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今中外对美学的看法 ,对美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有诸多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论者如“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睫眉之前也” ,“文贵远 ,远必含蓄。……远则味永、文至味永 ,则无以加”等说法 ,也是对审美心理距离的一种认识。艺术表现和创作要进得去 ,出得来 ,齐白石曾指出“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不似…  相似文献   

7.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代表了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观,即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自然描绘上,而把所表现的自然物象的形变为审美意识中的形,其内涵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母亲     
齐白石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最简单的话,准确地概括了大师的艺术美学思想。由此,我想到语文课不能讲得太清,太清学生容易“水过鸭背.忘得精光”;也不能讲得不清,不清学生往往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  相似文献   

10.
意象造型是一种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造型艺术,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中国画“不似之似”的美学特征。意象造型的法则一直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是东方造型艺术中意象思维模式的代表。作为设计艺术中的一种创意方法,意象造型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演释已远远超越了视域所能见的客观物象而向主观本体的心灵深处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11.
心象主义是由加拿大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加拿大华人艺术总会永久荣誉会长张恒先生提出,并不断倡导的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北美绘画艺术流派。心象主义画派的艺术超越表现为:“象由心生,象其物宜”的艺术理念超越;“万象之象,蓄养之象”的艺术哲学超越;“得辞得象,法象而已”的艺术创作超越。张恒先生从中国到加拿大,不仅完成了从台北到温哥华的地理迁徙,而且也完成了从中国绘画到西方绘画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天津举办的“张恒北美山水画展”,让我们看到了海纳百川的世界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12.
"形"与"神"是中国画论史上重要的对立统一的概念,《淮南子》里提出的"形神论"在中国画论关于形神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先驱和拓荒者的作用,有了这一基础,才为魏晋以后比较系统的美术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将《淮南子》"形神论"与先秦及后代相关思想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其次对《淮南子》中涉及"形神论"的具体章节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展现其在画论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开掘出其更多更深层次的艺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摄影艺术自出现以来,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传统画家带来了集体的“创伤”。本文旨在“创伤”理论下对摄影与绘画的关系进行探究:一方面,摄影技术的日益发展,导致传统绘画的“丧失”;另一方面,绘画遭遇创伤后,开始自我“疗救”,使艺术家们不是放弃绘画,而是提供了一种条件和机会,使得绘画形式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再到表现主义以至于到后现代,致使绘画脱离现实,走向一种不受技术干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艺史上,士人写山水诗如同画山水画,但山水诗理论并不如山水画论突显。个中原因,一是写山水诗理论往往隐在于宋代以后一直繁荣的诗话之中;二是诗人创作山水诗更遵循"诗言志"这一总价值旨趣。上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中国山水诗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些论断并不符合中国山水诗发展变化的事实,因此作为理论来说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16.
“神”“妙”“能”“逸”自唐开始便作为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从这个体系内部来看,前三者的关系更为紧密,且有递进关系;“逸”则游离于法度之外,有自身的特殊性。关于“神”“妙”“能”,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进行理论溯源,索求各自特征,或者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从个体角度分别对“神”“妙”“能”进行讨论,而没有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若联系中国艺术的体道观点,就会发现三者对“道”的体悟是在逐步逼近的。以“道”为旨归,愈能见其高下。所以从横向看,“神”“妙”“能”是中国画三个不同的品评标准,有着各自的内涵;从纵向看,“能”“妙”“神”的一步步推进体现着中国画对体道的逐级向往。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的特点,加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使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成为中国画的传承人,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培养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创作"中国夏布画",在教育教学上的大胆创新改革为例,探索和实践了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如何传承地方文化,如何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如何与地方文化产业相结合。以期在研讨交流中为更多的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的宣城,文人荟萃,尤在诗画领域,不乏俊杰,诗史、画史广有记载,绚烂夺目。梅清作为其中的代表,本以诗歌彰名,因擅画学,独立面貌,被时人尊为宣城画坛领袖。考察梅清的画学成绩,不独笔墨“盘礴多奇气”,題诗、跋画,亦有丰富的思想呈现。总括起来,盖由他的三方印文所传达,即“古人在我”、“不薄古人爱今人”和“我法”。梅清师古人,厚今人,古今笔墨皆为“我”用,综众家法窍,合作出他的清淡若影、松秀奇绝的山水视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导致了上世纪关于中国画前途的三次大的争论。近现代中国画的教学长期依附西画教学模式,丧失了自身的体系。在新世纪应加强中国画的教学改革,加强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史论、美术心理学、书法等知识的教学,以建立完整的中国画教学新体系,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