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九隆神话作为云南较为古老的神话之一,被擢升为哀牢国神话,之后又被采借为南诏、大理国开国神话,表现了九隆神话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王权、南诏、大理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整合,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九隆神话起到了文化过渡与衔接的作用,成为立体、多维之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各种文化力量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以九隆神话为主轴,粘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形态、政治话语等多种文化要素为一体的九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地区古哀牢夷的著名神话。九隆神话中"诸兄共推九隆为王"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的记载透露出哀牢夷"贵小"的继嗣制与特殊的婚姻形态——伙婚制有关。除伙婚制外,哀牢夷的"贵小"习俗与野合婚、抢婚等婚姻形态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九隆传说蕴涵了哀牢氏族特定历史时期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沙壹"尝捕鱼水中"体现出了哀牢氏族的物质生产(渔业)民俗;沙壹"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名子曰九隆"、"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则是哀牢氏族成员关于诞生、命名及婚姻的人生礼仪民俗;"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分置小王,往往邑聚,散在溪谷"反映了哀牢氏族血缘型、军政性和地缘型的社会组织民俗;"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是哀牢氏族的民间信仰民俗的依据;"衣皆着尾"则是对哀牢氏族物质生活民俗中的服饰民俗的生动刻画。九隆传说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既是哀牢氏族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又是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九隆神话多学科价值皆备,是深蕴于哀牢民族心灵中的集体记忆。九隆神话在《哀牢传》、《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且散见于哀牢后裔活形态生活之中。今有《九隆神话研究》一书出版,以多学科的视角对九隆神话进行多方位的审视,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观点上皆有所获,弥补了九隆神话研究一直以来无专著,仅以单篇论述为主的完整性不足、宏观和微观视野结合欠缺的研究缺憾。现为著作推介和促进学术再探讨之目的,对《九隆神话研究》进行略加述评,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九隆神话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的历史产物,是古代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当下,九隆神话的保护现状主要呈现为三种状态:一是以文献记录的形式和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保护;二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文化产业开发的途径加以保护;三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方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六祖分支"与"九隆神话"是彝族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两个传说。"六祖分支"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彝族主体阿普笃慕部落在云南东川洛尼山分支发展的故事;"九隆神话"则是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的两汉交替时期云南哀牢夷(彝)初始王九隆的故事。"六祖分支"和"九隆神话"这两个重要传说,说明了彝族先民开拓进取与奋力发展的精神以及彝族文明史的悠久,反映了彝族与汉族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一样,都是"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8.
运用西方“原型理论”对九隆神话进行宏观研究,即将九隆神话放到与其他神话的关联,以及整个中国神话系统和神话传统中去考虑,以获得一种更大的研究范式——原型。归纳出九隆神话包含着“感生”原型叙事模式、“龙——大父神”原型、“鱼、水、木”几种意象原型,并加以分析,从中见出九隆神话蕴含着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集体无意识经过世代积淀,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9.
支格阿鲁是彝族全民认可的祖先神灵。本文就彝区各地流传的支格阿鲁与汉文史志所载"哀牢"、"烛龙"、"九隆"、"哀牢布"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经考证古"哀牢"即今之"阿鲁",其名称后多有演变。"濮莫"义为"白(蛮)女"。古哀牢地之"哀牢布"与亚洲棉起源有关,汉史所载棉花"娑罗"读音唯一保留在彝语支语言里。支格阿鲁文化是彝族社会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尊龙崇龙是我国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特有文化现象,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哀牢地区广为流传的关于氏族起源的感龙神话,在汉族地区也广泛流传着各种感龙神话。本文就二者的异同及其内在的流源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哀牢夷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一些西方学者和东南亚学者认为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以下简称佬泰族)是哀牢夷的后裔,曾经建立了南诏国。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对比分析,应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哀牢夷属于古羌族,哀牢夷与东南亚佬泰族没有族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土地之子”——杨争光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以土地为原型讲述西北农村的故事,在农民之间的关系中再现了“他人即地狱”的哲学思想,从而揭示出更为深层的人性内涵,达至寻求中华民族之根性的目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土地的土性、农民的土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性,这在杨争光的很多作品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哀牢夷是战国末到秦汉时期活跃在澜沧江上游一带的古老族群,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是浪娥人。南诏国是由哀牢夷的后裔浪峨人建立的。南诏灭亡之后,在不同的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分化和组合,形成了令天的阿昌族、怒族以及茶山、浪速、载瓦、莨峨、黑语等族系,而有的则分别融合或被同化在其它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4.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除了具有幻想特征之外,更富有深厚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她的作品呈现出“爱”的母题的丰富审美形态,如母爱、友爱和对生命之爱等;另一方面,其作品秉承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森林思想”,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观念.这两种意蕴使儿童在潜入各种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与博大,成为儿童读者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养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78-1983年间期刊出版、整顿情况的简单梳理,说明当时通俗文学的期刊载体主要是群众性文艺期刊、科普期刊和法制报刊。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觉醒,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为时髦、致力于文学"专业"化方向,导致文学创作与普通群众的阅读审美差距越来越大,这倒为通俗文学创作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民间文学"等古籍整理、外国大众文学创作的译介及出版界的倡导,为通俗文学重返新时期文学场域开辟了传播通道。新故事、传奇文学、法制文学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6.
“灰姑娘型”童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姑娘型”童话故事因法国夏尔·贝洛尔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传遍欧洲,因德国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得名并传遍世界。周作人及英国人的研究都认为“灰姑娘型”童话故事最早的书面记录,是公元9世纪(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关于叶限姑娘的故事。该故事通过来大唐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经在阿拉伯地区游学的法国学者扩散到了欧洲并传遍世界。《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叶限姑娘的故事表明,“灰姑娘型”童话故事的源头在今贵州东南侗族聚居地区。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中的"变形"故事,大体可分为"化兽"与"化人"两大类。这些传奇故事又常因不同的社会性别主体而显示出不同的意旨及故事形态。由此可见,由于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这些故事表达了摇摆在自然与文化间不同的价值与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部分。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一方面是在于通过搜集、整理,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一方面也是要通过对探源、发微的研究,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它的意义与价值,并尽力使之能够继续“传承发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这“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双重目的性,就包涵着“历史视角”与“现代视角”的矛盾。文章所探讨的是对这种矛盾的处理,应该严格遵守的保护原则与在传承发展工作中必要的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9.
统观安徒生165篇童话可以发现,安徒生童话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交流受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两者正面相对时,其中一方(主要是人类一方)并不知道另一方的存在。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沉默”作为一种幻想方式被运用。“沉默”是安徒生成功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灵魂里出入自由”的法宝之一,它成为安徒生童话打破幻想与现实僵局的重要方式。“沉默”的存在在彰显出两个世界的同时,勾勒出安徒生暖昧的幻想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