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大学教材的学术性和学术创新--《美学》写作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学》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这部我撰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的写作过程中,我最深切的体会是,学术性和学术创新是大学教材生命力之所在,必须重视大学教材的学术性和学术创新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教材只要把基础知识编写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学术性,更谈不上学术创新,因此,大学教材的撰写似乎成为轻而易举、甚至有名望的学者不屑于做的事情。于是形成了一种“编”教材的模式。所谓“编”者,有如下内涵:第一是集体编写,拼凑成书。主编者(往往有一定学术地位)不写作或仅写作部分内容,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写作能力直接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篇章布局的能力,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文章以云南民族地区某本科学院大学英语写作现状为切入点,从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改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写作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学毕业生求职英文简历在格式、语言特征和打印排版上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而大学生获取简历知识的渠道、得到指导的多少、制作方法以及写作态度是影响英文简历写作质量的因素,表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尚未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需求,教材缺乏应用文写作内容,应加强体裁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对比《项脊轩志》和《仲夏夜之梦》两课教学发现,两节课都注重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的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美学的领悟等,但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材料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法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中国教师重视"教",美国教师重视"学";在教学方法上,中国教师重知识获取,美国教师重能力培养;在教材资料上,中国教师使用统一教材,美国教材照顾不同类型、层次、背景的学习者,教学辅助用书形式多样。美国母语教学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写作课在我国高校中文专业一直以专业基础课存在,但在当前的高校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与时代脱节等缺陷.时代的发展与中学新课标改革的压力使构建新的写作教材体系成为迫切的任务.构建具有深度与广度的新型写作教材将是大学写作课程应对压力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外国语文教材概述 (一)美国语文教材 美国的语文课分为英语和阅读两部分,英语课包括语言知识和听说写作等内容的教学,阅读课主要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根据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其语文教材就有英语与阅读两种.此外,也有专门学写作或专门学听说方面的教材为专门训练之用.这些语文教材都是由各州组织语言教育专家联合优秀教师一起编写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写作困境,给学生传授生态美学知识,指导学生自觉地以生态美学思想来观照自然,关注并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与实践中发现更多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写作素材,拓展诗意写作空间,创作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过程审美文化研究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有丰厚的基础理论,形成一批成熟的部门美学。与大学德育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大学德育学吸收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学德育施行过程中借鉴审美实践,会较好地优化和提升大学德育过程,促进大学德育过程审美化进程,切实保证和提高大学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美学教材呈现的内容滞后、知识老化等诸多不足,较具学术敏感力的王一川教授在充分吸收美学学科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学转向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于最近主编了《新编美学教程》这部对全国高校关学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的教材。全书采用了别具一格的编书体例,其中的审美感兴、审美文化部分的精彩阐释是同类教材缺少的,另外简明流畅、雅俗共赏的叙述风格增添了教材阅读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载体,是学科发展程度、深度的呈现,更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无言导师。现通行的大学写作教材有很多,学界也还在用心地探讨写作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编写体例问题。本文绕开这些普遍为学界关心的话题,重拾写作教材编写态度一题,通过分析现有写作教材存在的弊端:禁不起推敲的科学性、过于集中的单调性、力求简洁的肤浅性等三方面,来展现写作教材编写时呈现的不够谨严,时有疏略的编写态度。真诚的呼吁学界对写作教材的编写给予重视,呼吁对一个学者评定时,将其编写的教材计数在内。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是呈现美学要素的载体,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深入发掘教科书美学要素和美育功能,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研究体系,为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美育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学生审美发展的目标。建构教科书美学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明确其研究范式。同时,作为教科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有必要明晰二者在教科书美学中的基本样貌、地位以及联结着两大板块的内在机制,以此明确教科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构成教材的核心要素,知识在教材中以何种面貌存在,直接影响到课程、教材、教学与学习的存在状态。在新知识观的统摄下,反思传统地理教材,我们以为地理新教材编制应关注知识内容的非确定性,知识组合的综合化,知识存在方式的境域化和知识认识的自组织性,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纸质语文教科书知识呈现静态化、助学形同虚设和缺乏交互功能等弊端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应运而生的新媒体技术肩负着教科书内容更新和载体换代的任务。纸墨书香与新媒体联姻,在刷新着课程内容和文化重构的同时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形塑其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语文教科书与新媒体融合经历了渗透媒体技术的纸质教科书、纸质教科书电子化、以电子阅读器或计算机存贮技术为载体的多媒体教科书和多功能集于一身的电子教科书等不同阶段,每次教科书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以纸质教科书为蓝本,因此新媒体与语文教科书融合还应该关注教科书内容如何与时俱进,在文本选择、插图设计、实践活动设置等方面凸显媒体文化。  相似文献   

14.
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知识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发展理念,对职业教育行动体系的数字教材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基于教学场景化的发展及其与知识类型、知识习得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数字技术与课程陈述性知识"融合"的技术架构及相应规则,即数字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在内容上应具有相同的标准、能够与普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区分而形成数字教材的专用资源、能够形成灵活的知识供给系统以适应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等.据此,要对知识的数据化进行源头治理,要形成专职于数字教材建设的开发队伍,要深刻理解数字教材的本质.此外,数字教材应用中也有专用与通用资源的数字化关联问题、应用异化问题等等,提供给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清末以来中国百年教科书的发展,对当前教科书研究中知识社会学流行的一些观念予以质疑。提出教科书的本质特性乃是文化标准的确立。在演变过程中,教科书常常选择主导文化及突生文化为标准。在主动介入中,教科书利用技术手段处理原初文化信息。在现实情境中,教科书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提供参考构架。  相似文献   

16.
英国高中数学教材呈现多样化、商业化的特点.中国大陆高中复数学习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知识呈现模式反映两国对师生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认识,中国教材为降低数学内容过于形式化而采取的措施不合理.英国AQA考试委员会所用数学教材难度大,知识容量大,更加形式比,复数学习包含更多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财经类统计教材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对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建议.高职财经类统计教材存着大统计思想不够突出、与高中统计知识衔接不够、与专业和技术变化结合不够紧密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教材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技术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出发,参照AP统计学的建设模式,加大教材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本的意向性建构,指的是教育文本的生产设计应有“读者”意识,以形成文本的对话品性。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文本的意向性建构可以从文本插图、话语方式选择以及文本知识生活化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材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传授各专业学科知识的重要媒介,大学教材既要体现一个学科的专业性、系统性,又须符合教学规律。地球科学是与国内外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都有关联的重要基础学科群之一。中、美大学地球科学领域内新近出版且具有代表性的四本教材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同类教材在编著特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教材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排版精致、生动及丰富的课外自学引导模式等方面,而国内教材则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介绍。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或许可为提高国内大学地学教材编著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Incidences of prescribed textbook usage in science classrooms in Namibia have been analysed using an approach adapted from linguistic analysis. Aspects of pedagogic purpose, text genre, and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se teacher and learner engagement with textbooks, and thus categorise their usage in relation to a national policy of learner-centred education. Results indicate a teacher dominated textbook use and a low frequency and restricted range of textbook references per lesson, with some 40%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lasses observed making no use of their textbook in class. The major uses of textbooks in class were for diagrams and data, and to verify factual information. Occasionally, questions in textbooks were used as homework to test and/or consolidate knowledge. Pupils rarely initiated a reference to a textbook. It is suggested that if learners are to benefit fully from the investment in textbooks then their teachers need to be helped to use the resource in more constructive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