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指物论》是《公孙龙子》中最难理解、最难解读的一篇。从几组关键概念出发,科学全面地审视文本含义,梳理其论证结构,不难发现“物”与“实”内涵上的差异,“指”与“非指”的互相关联以及“名”的确切含义;从主、客双方的论证过程看,主方对事物的认识更深、更科学,但论辩形式上却留下了偷换概念、混淆论题等逻辑缺憾;而客方的论辩没能辩清“指”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2.
《墨经》中的疑难字,是解读《墨经》的一大障碍,虽经前贤多方求解,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对《墨经》中疑难字的训释作一梳理、总结,评议历代学者对这些字训释的得失;并以这些字为例,指出《汉语大字典》的编纂疏漏,以期对今后《墨经》解读及大型字书编纂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一册(以下简称《代数》)第7页对“交集”是这样定义的:“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可读作“A交B”)……”。这个定义明确指出,A∩B是个集合,是A与B中所有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代数》第2页强调:“应该注意,a与{a}是不同的: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几乎与《代数》中“集合”这部分教材同时讲授的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立体几何》(以下简称《立几》第11页有:“直线a、b相交于点A,我们规定记作a∩b=A。”  相似文献   

4.
唐代僧人义净译经中有一些词语用法特别,且较为普遍,但这些用法未被《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所收录,如“详”用作副词,表示“一起,全都”;“交”作副词,表示程度,可释为“甚”;“激”作“论难”讲,“齐”作“达到”讲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墨经》中的疑难字,是解读《墨经》的一大障碍,虽经前贤多方求解.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拟对《墨经》中疑难字的训释作一梳理、总结,评议历代学音对这些字训释的得失,并以这些字=寿例,指出《汉语大字典》的编暴疏漏,以期对今后的《墨经》解读及大型字书编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作状语的“大”的意义和用法,不少词典解释为:“表示程度深、范围广,有强调意味。习用语“大 A 大 B ”表示规模大、程度深。”(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举例作具体分析。一、“大”作状语可表程度深,相当于“很”、“十分”、“完全”。1.“大” 单音节形容词。如: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4.8.3规定了引号有6种基本用法,附录A.7补充了1种规则,附录A.13.1、A.13.2和B.1.8中又间接规定了引号的一些用法,现把引号用法细化归纳成12类16种举例阐释。一、表示所说、所思、所想的直接内容示例1:习主席由此想到:“《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毛主席是什么时候让大家学的?”引号中的文字是习主席心中所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时态除了表示时间之外,都有一个特定的暗含义(Implicature)。过去时的暗含义是“非真实性”,现在时的暗含义是“真实性”,将来时间表示方法的暗含义是“可能性”。现在时态的表示现在、过去、将来等用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即“真实性”。现在时用来表示过去、将来等用法都是建立在这个暗含义基础上的。本文的研究对于英语现在时的教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搜集《儒林外史》中的“把”字,对它的含义和用法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它主要有表示概数、充作介词、兼语式等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枫桥夜泊》诗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枫桥夜泊》诗中的词语,重建历史语境,以探求诗的意境,得到与传统解说大异其趣的新意。  相似文献   

13.
张仁明、卢凤鹏编著《墨守辞典》,承上启下,推陈出新,汲取前人训诂考证和义理研究成果,树立编撰墨学专书辞典的典范,是学术界的盛事,墨学史的里程碑,辞书界的创举,对中国语言和军事思想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工具性意义;对弘扬墨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墨守,即墨翟之守,坚固防守,也叫善守,即最佳防守。墨守和善守,是墨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有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语言学互文性的角度看,作为文学文本之实体构成的语言,其包含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质素,语音、语词、语法无不透露出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互文性信息。在文学文本翻译的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对照中,洞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互文性表征:语音听音显意、语词文化会意及语法结构限意。这种对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学互文性规律之解读,既显现出重要的文本翻译互文性理论建设之价值,又富有指导文本翻译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广雅疏证》中所出现的训诂术语“合言之”、“单言之”、“单谓之”、“合声”、“急言之”、“徐言之”、“倒言之”、“分言之”等的含义和用法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多”是现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各种用法的“多”在语义、句位、语用、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证明“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词,它的各种用法是连续的。意义的逐步虚化、句位的固定以及特殊的情态、语篇功能是它虚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词类活用的现象,修辞学家称之为“转品”或“转类”。实际上,词语活用还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们或多或少都与修辞手法相关联,如词语的借用与借喻、别用与别解、仿用与仿拟、缩用与节缩及词语的拆用等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词语活用既是对词语功能的发挥,对词语意义的丰富;同时作为特殊的修辞手段,它们在书面语和口语表达中起到了渲染词彩、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墨家与亚里士多德指称论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对语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上下义关系的词,这正是建立三段论的基础;而墨家却很少谈论上下义关系的词,所以形成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ほと、くらぃ(ぐらぃ)和ほかリ”三词均为表示数量与程度的副助词,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含义。“くらぃ(ぐらぃ)”主要表示大约、不太确切的笼统之数量和可容忍的较低之程度,且带有“轻视、轻蔑”之语气,被称之为高雅的模糊含蓄的表达方式;“ほと”含有“大约”之意,主要是一种更为客气、含蓄的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表示时间之量。表数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多,程度之高;“ほかリ”是比较陈旧的用词,具有一种郑重之语感,表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少,表程度时,多用于比喻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