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是研究实践的新的视角,同时它们也是一对矛盾,只有在它们的比较中才能揭示彼此的真实含义。创新实践不仅具有实践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包含新因素、革命性、质的飞跃性等自身特点。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普遍地存在于物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之中,并与精神生产实践有着特殊的关系,创新实践和精神生产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创新实践在当代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经超越常规实践,成为当代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当代人类生存的重大的实践问题,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同时,交往问题也是当代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当代全球化实践提出的种种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类创新活动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并表现出和古代创新活动不同的特征,逐渐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实生活。突破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哲学视阈下的创新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创新的哲学根基是实践,创新实践是当代和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创新实践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创新哲学根基的确立意味着创新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归,创新实践理论的全面建构必将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产实践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神生产活动的地位一直是哲学界争议的问题,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于精神生产范畴理解上的混淆.只有在区分精神生产活动、理论活动、认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几个相关概念,澄清精神生产活动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精神生产活动的现实性,才能发觉精神生产的实践本质.精神生产经过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突出的实践方式,它和当代人类现实生活的知识经济、创新实践特征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5.
本试图从学理上提出“可持续生存”的概念。可持续生存是基于人类当下的生态环境危机而做出的回应,而提出这一概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性把握。它试图从哲学生存论的视角,反思人类生存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提出生存方式变革的新的方向。可持续生存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生存实践之中;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的一个转向,就是走向可持续生存。可持续生存构成了时代明转向的基础,并成为迈进新明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一、三生教育是对传统人生教育的创新1.融入了时代的特点。三生教育的很多内容是直接面对人类生存的基础的诸多变化,比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的变化,直接面对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等特点,直接面对国际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的变化(提出了四种  相似文献   

7.
龚明斌 《教师》2013,(19):22-24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新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化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使全球化更加广泛、迅速、深入,人类同住地球村变成现实。信息化正在为人类开辟崭新的发展空间——"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联互通,将极大拓展人类的生存视野,数字化生存、虚拟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生存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浸透 ,人类的生存与生存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生存”已成为人们普遍言说的主流话语。与之适应 ,近年来关于生存哲学的思考和研究也在学界凸显出来 ,并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生存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向来看 ,它不仅可以推进国内各种哲学系谱的研究 ,而且有望成为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新的学术生长点之一。一、关于生存哲学建构、复兴的总体理解和把握  哲学作为对人类的各种生存问题的自觉反思和解答 ,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人类现实生活境况出发建构生存哲学。有的学者指出 ,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层变革,哲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由——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予以特殊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进行剖析,以期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给当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大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过两年,人类就要跨人新的千年,中国将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迈进。21世纪将是人类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本文仅就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和教育改革等主题,做一些探讨,与同仁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11.
人类要在新的时代获得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开掘与发展相适应的生存智慧。21世纪应有的生存智慧至少在三个方面显示出突出的特点:新的生态、生存意识普遍性地觉醒并强化,群体将在“双重开掘”中获取更大的生命空间;积极情绪与科学理性取得尽可能多的协调;艺术思维、艺术情思与现实生活实践相融通,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激情与活力。作为社会的教育实践和人类基本生存活动之一的当代美育.可以在调节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以使其生存发展尽可能走向全面性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顺利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 ,这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不断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一直为人类自身所关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思维方式大为改变,思维方式的革命带来设计的革命。知识的创新将使现代设计学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的经济。特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人的知识和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最本质的区别是: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创新决定知识经济,没有知识创新,就没有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与创新     
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已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总体趋势。创新即生存、即发展,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很多专家学者或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或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或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或从人类创造实践的角度,从理性上对创新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从审美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却鲜有人为。本文拟从审美的角度,就创新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同样也是青年的世纪,青年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用和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现实重任。面对信息浪潮,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青年该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尤为严峻和重要。当代青年在知识经济的洗礼下,将从盲动走向顺位,由被动变为主动,从生存趋向发展,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发生嬗变和转型。在世纪之交,预测和分析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青年观念的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思考和探究做好青年工作的对策,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这是每个理论工作无法回避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根据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知识经济的挑战,未来高等教育将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更加重视对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更加强调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未来高等教育将构建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为特点的教育内容观,以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努力探索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新突破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仓《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精神的内在一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意味着破旧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其实践思维方式历史地承载 了人类实践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特点,而生存实践观、历史辩证法、劳动异化观则集中体现了批判精神、超 越精神和革命精神,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