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50周年暨中国人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创办50周年庆祝大会:值此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50周年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成人高等教育5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全体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满足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试办高等函授教育,从此开创了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先河。50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已从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发展成为高…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社会形势,我国探索实施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上海业余工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在创建和办学过程中,两校在学校选址、培养目标、招录方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校厂(场)合作等方面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理念和做法,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探索普及高等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改善民生,这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得到了显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在满足人民的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教育列为我国社会民生建设之首,高等教育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关切,其社会民生价值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大学自创建以来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既是继承发展传统教育观念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创办高等教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结合新中国成立伊始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变通,将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引入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之中,进而成功地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高等函授教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不久,为了给新中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各种专业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就着手酝酿创办函授教育。1951年6月,学校成立了以成仿吾副校长为主任的函授教育筹委会,同年10月,由吴玉章校长、成仿吾副校长等,向中央报送了办学方案,11月经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转呈国家副主席  相似文献   

6.
外国文学史三种主要教材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文学史,是中文学科七大主干课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学的发展,以教材为标志,可分为三大阶段:1起步阶段(1949—196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新型高等教育处于开创时期。外国文学教学,一面聘请学有专长,精通外语的老教授、老学者任教,主要讲授西方作家作品,一面向苏联学习,开办研究班、专修班,聘请苏联专家来北京讲学,培养新型青年教师,主要讲授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前者以北大、清华为代表,成立了“外国语言文学系”,既讲授外国语言课,也讲授外国文学课,后者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在中文系开设…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15日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是我们党在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有着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50年前的金秋时节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定 ,以由陕北公学发展而来的华北大学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并于1950年10月3日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国人民大学的组建成立 ,是我们党和国家建立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标志之一。50年来 …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教育不平衡性的复杂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出对旧公立大学接收和改造的具体方针和步骤,开展了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取得了大的成效,使得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焕然一新。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的基础上,阐释党对高等学校领导和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可总结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启示:发扬革命传统,在改造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坚持开放包容,在学习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立足中国国情,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教育领域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涵义主要有三:工农是服务的核心;工农是受教育的主体;国家经济建设是服务的方向。所以提出这一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教育的状况,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实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相去太远。为此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倾斜招生政策、解决实际困难、创办新型大学和改造师生思想等措施,以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中生机勃勃中国人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院院长杨干忠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夜大学、函授为主要形式)是适应新中国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创办于五十年代初,是新中国建立后普通高校首创的成人教育。最初建立了人民大...  相似文献   

11.
在建国初期全国高校"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史"等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以其特殊的理论基地地位和影响,在课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示范等各个方面,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这一历史作用的揭示,与对建国初该门课程的开设及其变动情形的考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长要有大智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与发展经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芝加哥大学自成立后迅速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其两位校长——哈珀和赫钦斯——功不可没。他们具有大智慧,能够洞察美国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引领大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又能捍卫大学的基本职能,守望社会精神文明。他们都对大学的本质特征有深刻的认识,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为芝加哥大学制定长远的目标,营造独特的学术文化传统。他们捍卫学者探索的自由,构建学者参与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大学的基础结构。他们敢于打破传统,坚定地推进改革。校长的大智慧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试论吴玉章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章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长达17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构建了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目标和任务、中国新大学办学体制的构建、学习苏联经验和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教师的素质决定大学的成败、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等。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之江大学作为19世纪末由西方差会组织在中国创办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的代表之一,是唯一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在浙江联合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浙江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为近代浙江新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创办大学和培养大学文化,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学风,塑造胸怀坦白、品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理念。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适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从为人民服务的高等教育的观念和突出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出发,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比较完善的政治工作制度和思想教育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高校校园文化热点纷呈,90年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引领作用得以加强,到21世纪初期以构建和谐校园为核心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兴起,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和突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受到普遍重视和加强,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6.
开放大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是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凸显了开放大学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云南等五省市广播电视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专项试点工作。云南开放大学的建设经验,为我国,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到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创新高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应通过建立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加强干部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不断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民国大学院、大学区制的兴衰说起,分析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区域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学十讲》是基于文化的视角研究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本著作。近代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部移植与传承不断磨合的过程,由此也形成了特殊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此书阐明了当代高校人文精神滑坡、教育理念模糊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exploring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a working concept that promotes a more in-depth discourse on the implicit illustrations of the ‘logic’ of univers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Drawing on the logic model, we explor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and examine how the concept of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o be perceived, challenged and negotiat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value perspectives. The historical logics, social logics and value logics contribute on unveiling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suggested that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of explicitness.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is subject to offer a platform where expect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elaborat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seeks to offer an insight in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