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何处山最秀?”如果有人提这个问题,老实说,我无法回答,因为没有比较。幼时,我长在江宁程村,那里的山.都是一些黄土丘陵,但在儿时的印象中,以为山,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后来到了“天堂”苏州工作,那近郊的虎丘山、远郊的上方山、灵岩山、天平山,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赢得了古今多少诗人墨客的  相似文献   

2.
吕衍海  李能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8,(2):I0001-I0001
隆冬时节,我从山东滕州市入伍来到祖国最北最冷的地方。19岁了,从未出过远门,父母在我临别时不停地流泪.担心我这个独生儿子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可是,在驻地最寒冷的军营里,有最温暖的关怀。下面就讲讲我刘凯来新兵营的一些事儿吧。  相似文献   

3.
军人的热血总是随着时代的大潮汹涌澎湃,军人的命运更是与党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为这个时代而骄傲。也为自己不停地踏浪潮头而自豪!  相似文献   

4.
“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 曾经风靡中国这段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和英国电影《简爱》的配音台词在不停地循环播放着,曾几何时,这个声音的主人李梓是多少现在中年以上观众最美好的成长记忆。如今她安静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围绕的棺床上,不再有任何声音。  相似文献   

5.
东南卫视《不叮不停》节目在2006年4月7日首播之前,就已经大声喊出一个口号:不叮不停,一曲成名!这个口号相对于之前的“银河之星大擂台,我的舞台我精彩”传递出来的信息更为简洁,也不再遮遮掩掩。当然,对于一个节目来说,光有一个口号是不够的,如果从节目不同层面解析,是一件抽丝剥茧给人愉悦享受的事。什么是“不叮不停”?“叮”、“停”,在这里全部作为动词使用。所谓“叮”是评委席上评委手中的铁锤敲击面前的铃铛泛起的“叮”的声音,将“叮”引申为动词使用,“叮”其实就是评委敲击铃铛这个动作的具象表现;所谓“停”,是舞台上的选手演唱…  相似文献   

6.
演员宋丹丹的一条微博“潘总,我就是个演员没多少钱,我请你喝拉菲,别再盖楼了,真的,求你了”,在微博上不胫而走,顷刻间盖起一座高耸入云的“微博之楼”,甚至很快就从微博“盖”到了纸媒上。这个“潘总”当然也是盖楼的——大名鼎鼎的潘石屹,人称老潘,1963年11月出生在甘肃天水,在“黄土高坡”农村上小学、中学。  相似文献   

7.
时间:周末地点:小区花园场景:周末无事,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看报纸,不远处几位阿姨的谈话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戴眼镜的阿姨怀里抱着个婴儿,一脸的笑容,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他张姨啊,你这个大  相似文献   

8.
性别按钮     
假如我们身上有一个按钮,可以随时改变我们的性别,我将在一生的许多时候使用它。让我们假设按钮的颜色,男性为红女性为绿吧,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素有红男绿女这样一个成语。我想象自己的身体也许像交通繁忙的十字街头,红红绿绿闪烁个不停。  相似文献   

9.
下岗20年祭     
大约八九年前,兄嫂所在的公司停止了运转,两人基本不再去上班,每月到发工资的日子可到单位领取每人200多元的生活费。当时还在读书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两口子这是下岗了。从他们的嘴里,我也没听到“下岗”这个词。那时,他们的女儿还身处襁褓,两人开始不停地找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我老婆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相似文献   

11.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演戏经历让我受益匪浅1954年,18岁的我就进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开始"跑龙  相似文献   

12.
姜云斌这个名字,四年前我就早已在军报、《人民日报》、《前卫报》等报刊上熟悉了。但真正认识,是在去年后勤新闻报道工作表彰会上,在他的典型发言中……后勤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出现纯新闻,原样搬来就能上报纸的稿子太少。姜云斌深谙这一道理,于是他不停地跑,不停地想,到基层、到生活的一线去捉“活鱼”。92年春节前夕,他刚刚从外地采访回到机关,听说后勤军马场两名战士常年居住在荒草野洼中,700亩麦子地里只有他俩为伴,生活单凋  相似文献   

13.
喻乐 《传媒》2004,(1):8-8,18-20
采访朱德付,烟不停、笑声不停。之前有很多人告诉过我,朱德付是很有智慧的人,时常妙语连珠、警句迭出。两个小时的对话使我察觉到,在朱德付的智慧深处,在他生活的四十年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初涉新闻写作,我曾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然而换来的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曾一度迷茫过,彷徨过,心想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此撂笔算了,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钟爱,使我欲罢不能。经过阵痛之后,仍勤奋地写,不断地学习,向有丰富新闻写作经验的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篇新闻作品终于在1995年6月份的《南阳日报》上发出,使我激动不已。我从此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电台等发表300余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天下雨啦!雨点儿不停地打在窗前的雨搭上.滴答、滴答的响声不断地敲击着我的心,把我带回了百天前的那个晚上.  相似文献   

16.
“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不会食古不化,他必然会把炽热的目光投向当代、思考现实。”历史与现实之间,无论从时间、空间上来说都是不可分的。 时间:盛夏。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宜园。这个约30平方米的书房没有空调——四面墙全是书架,直达屋顶,书桌前的立式风扇不停地转动……伏案工作的方汉奇教授停下手头的工作,接受了作为学生之一的我的采访。  相似文献   

17.
人与动物     
一天、家里养的描一去不复返,着实让我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领悟,只有人真心地去了解动物,并且和动物建立感情,才会感到动物的可爱和生命的珍贵,才会珍惜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并且从它们那里获得一份快乐、一份感动。保护动物?其实,人也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罢了。保护动物难道个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吗?在开始想这个创造的时候,我不停地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杀戮动物?是冈为人江高级动物吗?"高级"动物为什么要做"低级"的事情是因为人是高级动物吗?的猎杀动物的优势吗?造物卞赋予的优势足计我们疯狂地、毫无节制地猎杀动…  相似文献   

18.
晓方 《新闻前哨》2008,(10):56-57
从北京回武汉创业的武汉市汉南人杨秀峰,没料到自己竟在家乡被认为是“外地人”。被管理部门不停地要求办理暂住证。没了身份认同的他,创业之心不由变得犹豫起来。7月23日.湖北日报以《回汉创业遭遇“身份尴尬”——汉南人杨秀峰不禁问:我该是哪里人》为题,报道了杨秀峰的创业遭遇。7月24日,湖北日报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连续报道《杨秀峰发问引人深思:如何看待身份尴尬》,  相似文献   

19.
韩俊杰 《新闻天地》2010,(10):54-55
他不停地思考:“我到底错在了哪里?如果我高考之后不去考学历,而是去学技术,当个厨师什么的,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记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当。成为浙江日报的一员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每一期经济周刊都要出一个主题专版,一开始我沉浸在“能写大文章”的喜悦之中,却忽略了“要写出好文章”的艰难。后来才知道,6000字容量版面的背后是不停地奔波和采访、不停地酝酿和修改。四处出击之后,我发现初入新闻圈后感到最难的大概就是想挖到别人没有的信息、获取别人未亮出的观点。因为每一次采访,我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行家,在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