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端公戏是原流传于江西和湘黔交界一带傩戏的一个分支,傩戏是被称为戏剧化石的古老剧种。端公戏大致是明清时陆续传入昭通地区的,它保留了其原始巫祝和奔放、粗犷的特色,然而也受着川剧等多种戏剧的影响。这套脸谱是昭通地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从镇雄县收集的,由杨荣生同志供稿,共九个,分刊于116页和封三。  相似文献   

2.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端公戏恢复活动后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昭通端公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整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便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5.
傩堂的神灵体系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地区傩堂神祗没有严密的体系,神祗之间基本上互不隶属.按照神祗在傩祭活动中的功能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傩神、证明神、传导神、护坛神、先导神、戏神共六个大类.  相似文献   

6.
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江西的傩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分布在南丰、乐安、萍乡等地的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中的佼佼者,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古老的仪式。  相似文献   

7.
自古代宫廷傩逐渐消逝后,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傩舞表演形式历经变化,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影响着"荆楚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市以及洪湖市的传统傩俗"急脚子"是民间传统"荆楚傩舞"的又一典型代表。其存在城隍庙会祭祀礼仪结构,以民间丐傩形式向傩和道以及商业的结合方向发展,将祭祀向迎神等世俗娱乐转化。傩礼会形式体现荆楚民俗体育和文化特色,其中"急脚子"面具独具荆楚民俗文化特色,以"傩盔"独特的形态出现。目前其发展面临自身发展的障碍,急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旅游宣传等手段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云南,各民族的傩艺术大都带有全民性质,是为集体消灾纳吉服务的.云南傩艺术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了许多原始遗韵.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筹备将傩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傩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云南傩艺术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等作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9.
甲马是中国民间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昭通甲马是中原文化习俗流入后与昭通习俗渗透与交融的结果,它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受到形成于康熙年间的湘西傩戏的影响,在昭通地方"端公戏"之中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和较集中的体现。论文拟探讨昭通甲马与中原甲马间的联系,昭通甲马的特点,并推测昭通甲马能扎根的原因,从而寻找昭通甲马流变情况及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南丰县是闻名中外的傩舞之乡,流传千年的南丰傩舞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留存二十余座傩神庙,充实了傩文化的内涵。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最负盛名,一幅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令人叹绝。  相似文献   

11.
岑巩境内流传的古思州傩戏以宫廷傩和民间傩为主,而宫廷傩是中国古代四大傩戏之一,目前仅在湘黔交界处存留,国内其它地方尚未发现。而以宫廷傩戏剧目《喜傩神》为代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则代代秘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傩仪,源于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古老傩祭仪礼。在早期傩仪中,动物图腾占主要地位,随着傩仪主体由神对鬼的驱逐变为人对神的请求,傩仪的民间性、随意性和狂欢性逐渐增强,傩仪向傩戏转化。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以虎为图腾,其虎傩也经历了由图腾祭祀到戏剧雏形的转变,现今虎舞中的请神、酬神、送神保留了虎傩的文化痕迹,而表演性的生产舞蹈则属于戏剧的雏形,展现的是人性的娱乐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4):119-120,127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傩文化,至目前,对傩戏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傩戏音乐所处的整体社会人文环境却令人堪忧,这对傩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严重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傩戏体现了丰富的尚武精神。从戏目的唱词、服饰道具以及民俗仪式中,分析了傩戏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傩戏的产生、发展与传承是荆楚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它有多重的民俗、历史和旅游开发价值,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8.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傩戏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将其与中国其它戏曲作对比,从中找出二者之异同。进而指出傩戏在当代社会应加以保护,让其独特魅力发挥出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