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初期的近20年,开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时代,产生了多个由政府颁布的图书馆法规,此时期所形成的学术思想,其主要特征可表述为:完成了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转型,学术思想假途日本而输入,引入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学人在转型过程中的近代知识分子特征和“偶尔涉及图书馆”的特征,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事件、人物和学术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2.
鲍士伟来华考察中国图书馆事业,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新图书馆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加快了中国图书馆学特色建设进程,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的国际交流,形成了图书馆界自觉跟踪国际潮流并根据国情进行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李玉宝 《图书馆》2012,(3):46-48
万国公报是西方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维新变法前后它刊登了很多近代西方图书馆的文章,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办馆模式、管理经验、服务理念介绍到中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创建出了诸如体用说、要素说、动静说等,文中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图书馆学术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意在对当今图书馆界,创新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图书馆学理论给出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6.
宗教对我国图书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古代和近代以来,几种宗教对我国寺观藏书、古代目录学思想、早期图书馆"传播学"思想以及近代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图书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个大事件,那就是美国图书馆学专家鲍士伟博士来华。本文介绍了鲍士伟博士其人,其来华经过,来华交流的内容,以及此次来华的影响,最后指出了鲍士伟的来华,促进了中国的"新图书馆运动",推动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理念的发展,从而极大程度上具备了20世纪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新图书馆运动”的核心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稌年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7):134-137,146
"新图书馆运动"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高潮期,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当时主要的学术思想的梳理,可以归纳出它的核心思想是"保存文化、公共公开、推寻国宝、科学管理",这是一个逐步递增而又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保存文化"是基础,"公共公开"是手段,"推寻国宝"是深入,"科学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国钧于1919年开始发表研究论文,是年共发文7篇,其中有5篇为译文,其内容则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以“教育救国”为逻辑起点,《近代图书馆之性质》是刘国钧图书馆学术思想之起点,成为首位在读非图书馆专业学生发表图书馆学研究论文者,及首位专论现代图书馆性质者。受杜威思想之影响,又于1921年发表了《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1923年起又从儿童中心论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升华,完成了由译介消化吸收到创建中国图书馆学的蜕变。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诞生、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要素说”的提出以及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概况,并从社会背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解体、国外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人士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其时间分布为50年代和80年代,克鲁普斯卡娅、阿布拉莫夫、刘国钧等是重要的著译者,传播主题主要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国家统一管理图书馆学教育事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内容与模式等,对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对刘国钧学术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业界对刘国钧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980年刘先生去世为契机,以悼念文章开始。第二阶段则以纪念刘国钧先生诞生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确认其历史地位,对其学术思想研究范围扩大,研究内容更加深化。第三阶段以纪念刘国钧《什么是图书馆学》发表50周年为契机,研究角度深入到历史、哲学、社会等方面。同时,还提出了目前刘国钧学术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主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简要回溯欧美图书馆学的中国本土化历程,结合《南京大学百年学术精品·图书馆学卷》的编纂出版,探讨了美籍来华学人克乃文、韦棣华,以及第一代自美国留学归国的图书馆学者沈祖荣、李小缘、刘国钧等人对于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杰出建树。  相似文献   

14.
以CAJD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知识,基于2003-2012年CAJD收录的关于刘国钧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文章进行筛选和汇总、,形成表格,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分析,力图从论文发表年份分布、来源期刊、作者与机构、关键词分析、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考察刘国钧生平与思想的研究状况,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更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刘国钧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5.
披露了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早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进一步探究了先生由哲学转向图书馆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古籍出版业流行“一折书”,以价廉、平装为主要特征,以古旧小说为主要印刷对象,虽然存在舛误多、用纸粗劣等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诸多批评和纷争,但它是近代活字印刷技术革新的必然结果,折射了中国近代社会和学术领域等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对今天的出版传播和学术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国钧先生之《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是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杰出代表。本文就其成书背景、编制原则、类表结构、修订管理、后世影响等方面作一评介。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以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李小缘、洪有丰等人为代表的图书馆学家努力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其在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本土化探索,培养了一批符合中国图馆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对我国当今处于低符中的图书馆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国钧先生在北京大学工作近 30年。他一直在为北大图书馆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奔忙 ,为该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学贯中西 ,著述成果丰硕 ,不愧为我国图书馆学界之一代宗师。参考文献 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