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4,(12):78-80
媒介融合改变了报业的生态环境,从技术层面看,媒介融合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融合;从经济层面看,媒介融合使得单一的媒体形态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基于媒介融合的媒体一体化正成为媒介发展的新趋势。虽然报业从技术、内容、产业形态上积极探索媒介融合之路,但仍面临融合的空心化,缺乏创新性,缺少科学谋划等问题,亟需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是当前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媒介环境学派是当今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因此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来考察媒体融合在当下来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所以,笔者试图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考察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质,并试图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实质,即最终实现媒介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在急剧变革,通过融合战略,它们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均可以集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于一身,可读、可听、可看,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深度融合是一种文化底蕴、内在逻辑的融合,其核心可以从“媒介化”入手。“媒介化”是将媒介信息转化为各种关系的中介化过程。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就意味着媒体不再是即时性消费品,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媒体流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4.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金佳  殷帆 《新闻世界》2012,(5):175-176
本文以2011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对象,分别从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对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服务型媒体意识的不断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越来越受到媒体市场的喜爱,媒介融合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平台是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媒介融合改革趋势的不断扩大,各媒体应当积极实施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媒介平台改革,以紧跟时代发展,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下媒介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媒介融合下数字设计的媒介平台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媒体的激烈冲击,广播媒体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全媒体的思维推进媒介融合特别是媒介内容的融合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关广播媒体推进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建议,即完善基础,全面建构广播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软硬件条件;融中有“核”,充分释放广播在媒介内容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融中有分,准确把握不同媒体类型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9.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刘琛 《传媒》2014,(22)
正21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媒介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依赖甚至成为共生关系。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从这一定义出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之间的联盟,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范畴。"一切都是媒介化"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1.
吴荻 《新闻世界》2011,(12):122-12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功能的强化,媒介融合成为传统的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本文从媒介融合这个大环境出发,探讨了电视媒介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新闻采编依然采用老思维老思路,运用传统工作方式,其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媒介融合视角下,新闻采编需要拥抱变化,接纳时代的变化,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了解新的媒体编辑方式,提升新闻敏感度,能够从媒介融合环境下借力,提升纸质媒体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媒介融合视角,从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以及新闻敏感度等角度分析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方向,推进纸质媒体在融媒体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大行其道,纸质媒体的发展日渐式微。毫无疑问,纸质媒体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今后纸质媒介该何去何从,不仅仅媒体从业人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课题。从长远趋势看,纸质媒介与新媒介的不断融合是纸质媒介获得长远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媒体都是不可缺少的。鉴于此,本文对媒介融合下纸质媒体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泛媒化"不仅造成了舆论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作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性要素,"媒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使命.本文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从"改革"项变为"生存"项,主流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面临着从"相加"走向"相融"的现实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诞生之初即响应国家媒介战略调整,进行了多方面的媒介融合实践。本文以其为例,重点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于小婧 《新闻世界》2011,(12):129-130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更打破了新旧媒介间的壁垒,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凤凰新媒体作为凤凰传媒集团的子公司,以融合作为媒体发展的战略手段,致力于构建全球华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本文从思想、媒介科技、所有权、人员及人员技能、媒介内容、媒介战术性这六个方面来分析凤凰新媒体的媒介融合战略。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媒体领域的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使得媒介融合日益在新一轮的媒体竞赛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及优势。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渠道的日益扩展是媒介融合趋势加强的重要的原因,同时使得媒体产业的发展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让处于媒体竞争中的主要媒体企业必须以新的角度审视自身的运营管理策略。一、媒介融合内涵媒介融合实质上是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围绕媒介融合始终存在着争论,有人说媒介融合只代表一种技术发展趋势;有人说媒介融合是全方位的,包括网络融合、终端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等方方面面。有人说媒介融合会引发媒体革命,以后存在的只是全媒体,有人说媒介融合改变不了目前的媒体格局,只是现有媒体面对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应对策略。面对媒介融合,广电人对未来时而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9.
王峰 《声屏世界》2017,(9):11-13
本文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媒体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首先是对媒介融合这个无法忽视的大环境进行解析;之后指出了移动终端这个强劲对手对于电视媒体产业的威胁;最后从硬件融合、媒介身份转换、立足内容、媒体责任四个方面对电视媒体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是媒体界近来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比如说将传统中的报纸、杂志、电台等,与新时期的互联网、手机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将信息集中处理,将不同形式的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传递给需要的受众群体,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