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3.
本刊从第二期开始,在“专题讲座”栏目,开辟“自律与维权”,特约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顾理平撰文。本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隐性采访》是第三讲,讲解了隐性采访中出现违法的主要表现、隐性采访的法律禁区、在法律度的把握上应注意的规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在此,我们仅就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点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对此,我们不妨将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可以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的特殊性,稍有偏颇,便有可能引发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纠纷和争论,因此,必须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的道德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健 《现代传播》2004,(4):133-135
隐性采访的社会效益有目共睹 ,同时 ,相关的法律争议和道德批评渐趋激烈。法律方面 ,隐性采访最易涉及“侵犯人格权”和“器材合法性”的问题 ① ,学界对此已有公论 ;而且笔者认为 :媒体的当务之急是反躬自省。———本来应该作为道德表率的媒体 ,因为隐性采访的泛滥备受责难 ,处境日益尴尬。隐性采访 ,尤其是时下盛行的“体验式”隐性采访 ,通常是这样的“流程” :记者戴着“合作”的面具登场 ,处心积虑地接近采访对象谋取信任 ,不动声色地“套问” ,引诱其“充分表演” ;同时用隐藏的器材偷录证据 ,随后“昭示天下”———正所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8.
电视隐性采访的负面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慧 《传媒观察》2005,(10):49-50
目前,学术界和新闻界一般都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出现在1994年前后,即《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开播之时。十多年时间里,隐性采访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其作用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1年央视2套“3·15”特别节目的宣传口号便是:兵分五路,万里暗访(隐性采访)。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其法律适用问题上,笔者尝试阐述一下电视新闻实践中由于应用隐性采访而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并就此呼吁“透明采访”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回归。隐性采访可造成传播…  相似文献   

9.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0.
面对媒介频频使用的各式隐性采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隐性采访的过度滥用已经引起了一些法律上和伦理层面上的问题。 问题之一:诱导 先让我们来看某报2002年3月18日第7版上的一篇特稿:《记者智取“冰毒少年”》。这篇文章讲述了记者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转让制造冰毒技术”的消息后,假扮购买者与其联系,并协助警方破案的故事。 近年来,像这种记者以假身份进行的采访越来越多。许多人认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活动,记者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这样的舆论监督才有深度、有力度。 然而,很多人对此却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肃问题:诱导犯  相似文献   

11.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12.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自出现在新闻界以来,一直因其道德和法律上的两面性而备受争议。一方面,隐性采访的使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使很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采访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因其本身的欺骗性和法无授权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本文认为,隐性采访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善意的谎言:其一,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隐性采访符合伦理上的权变理论——道德权变,即为了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对社会普遍认可的某些道德原则采取暂时的规避。其二,隐性采访虽处在法无授权性规范和法无禁止性规范之间,但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仍然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朱波 《新闻通讯》2010,(9):56-57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过,由于隐性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以及报道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特别当被采访的对象是自然人时,  相似文献   

15.
陈晓睿 《新闻传播》2010,(4):102-1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传播活动全面介入现代社会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隐性采访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并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然而,从它诞生之日起,隐性采访就在法律和道德伦理层面一直倍受争议。由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积极介入和隐去真实身份的角色扮演行为,很容易超越适度的界限,因此更需要慎重地把握。  相似文献   

16.
论文缩微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杜方文在《新闻实践》第9期上撰文说,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权利,但新闻采访井不是可以超越法律的特权。那种认为隐性采访的目的是实施舆论监督,对象大多是各种腐败现象,因而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法,是古老的“以恶对恶”观念的余孽,只能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同行,头脑里缺少现代的法治意识。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的显性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常常是在被访者不知情、无任何防备、缺少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记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求记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在进行隐性采…  相似文献   

17.
电视采访是一门应用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本文重点论述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如采访报道中的“中性身份”、讲求采访写作的艺术、注意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张泰 《声屏世界》2006,(11):34-34
对于隐性采访的使用,新闻界和法律界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新闻学学者及新闻工作者认为,由于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揭露社会上一些违纪、犯罪等不良现象,在遇到种种强大的阻力和风险时只能采取隐性采访。而大多数的法律工作者则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隐性采访是否合法,隐性采访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等各项人身权利的问题,对隐性采访的大量使用表示了担忧。从法律角度来说,不论是我国的现行法律,还是多数外国的法律(包括新闻法及不是法律的新闻自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拥有可以假冒身份、偷拍偷录等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非常规方式,其被新闻业界正式或主动采用,是近代新闻事业在西方诞生之后的事情。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经营的侧重点趋向商业利润的背景下,隐性采访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和大量的使用。然而,学术界却对隐性采访持相异的看法。原因在于其在法律上缺乏明文保护但却禁区重重,操作手段又有违社会道德规范,有损于新闻媒体的正义形象。这样,就造成了对隐性采访“冰火两重天”的评价效应。现阶段,学术界比较认同对于隐性采访“带着镣铐跳舞”这样一种角色定位。意即由于我国现实国情和媒介功能,隐性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