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质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殷实基础和深刻动因。新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匠精神层面的新质人才培养,构成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因此,改革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新质职教人才,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变量。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推动职教传统理念的革新、新质人才的培养及产业体系的升级。遵循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要义,以及职业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政策逻辑、现实逻辑,从新理念、新智能、新业态三个方面探索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一是新理念赋能,确立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二是新智能赋能,产教融合认证培育新质职教人才;三是新业态赋能,职业教育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低技能是产业与就业双转型的短板,产业演进与农民就业转型迫切需要突破短板约束.文章通过思辨方法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就业双转型的关联机制.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以技术开发人才供给推动新兴产业形成,新型产业的壮大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从而拉动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养提升转移劳动力劳动要价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转型.  相似文献   

3.
新质生产力是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人、物和技术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改造,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因与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具有天然亲近关系,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应大有作为。对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内涵及要素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对应的供需关系,职业教育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致力于科学技术创新、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锻造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三方面的驱动力量。当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还存在诸多因素导致的实然困境,亟需开展制度优化工程、人才培优工程、产教融合提质工程,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要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然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如选拔培养的效率追求与教育公平诉求的二元冲突、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挑战、技能人才与教育偏见的双向博弈、人才培育与人才应用的分离困境等现实隐忧,阻碍了生产力质态的加速跃迁。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渠道,在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通过以下对策来指明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前瞻,以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基础教育上,细化融通培养机制,培育新质后备人才;二是高等教育上,依托智能学科平台,塑造新质中坚人才;三是职业教育上,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发展新质智能人才;四是差异教育上,探索多元培养模式,打造新质多样人才。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因果,互为依托。创业型职业教育要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创业型领军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集群;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质量为重,以当下社会需求为方向,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中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立足于促进就业,促进社会成员总体素质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有效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联动升级机制,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是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步。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依赖传统发展格局、发展结构不善、发展模式科学性不足、发展功能发挥作用不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在价值论逻辑上具有独特优势及发展价值,在认识论逻辑上创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在方法论逻辑上以技术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主体需求维、功能价值维、主体关系维、技术方法维,能够在凝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裂变重组与跨界融合功效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高效处理职业教育公共事务。面向未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新模式,借助科技创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与发展水平,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职业教育风险防控机制,并制定法律法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升级迭代。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博士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佳结合部,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培养模式和学科结构不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程度不深、无法及时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挑战、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竞争及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劳动对象。当然,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也会随之变革与调整。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创新的聚集地,在培养新质劳动者、提供新质劳动资料、拓展新质劳动对象、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等方面肩负着重任。但与之不相对应的是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短板。要提升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需要建立动态的有效的学科专业和培养模式调整机制,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促进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这个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塑造价值观的核心杻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研究采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对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组成和运行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运行表征和推进路径。研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国民经济创新发展。文本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量变基础是成熟的国内大市场,关键要素是高质量劳动力。生产力的爆发式飞跃和渐进式飞跃均可推动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爆发式飞跃实现原始创新,渐进式飞跃表现为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微观载体,市场和政府的协同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之举和重要任务,其逻辑旨归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提质培优、应需而变、主动适应是现代职业教育回应技能型社会的应为之要。然而,在推进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面对社会认同度不高、人才供需失衡、多元适应秩序失位等难为之境。破解之道在于创设社会认同新维度,延伸职业教育办学空间与内涵;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承接产业需求的适配性;筑牢专业根基,增强人才供给服务产业转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发展,经济依据新常态大逻辑运行,传统产业的深度调整对低素质劳动力产生排挤效应,新兴产业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对全新知识体系与技能结构人才产生了庞大需求。面对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影响,高校亟须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改革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共生长成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高质量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具有系统性提质、数智化驱动、嵌入式培养、跨场域协同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面向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路径、以共建共治为主要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动力、以价值创造为基本导向,高要求打造职业教育新形态、高品质提升人才培养新效能、高水平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高标准激活数智赋能新变量、高站位形成服务发展新优势等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主要体现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素质两方面。基于2001~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评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培养规模不足、专业和地区结构偏离等问题,职业人才质量与精细化、层次化、通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此,未来的职业教育应着力构建层次衔接完整、专业分科、地区分布协调的培养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满足人才培养精细化和通识化的双向要求;提升培养方式的产业融合性,发挥"现代学徒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高端职业人才规模,构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阳 《教育与职业》2022,(14):58-63
人工智能时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将推动高职院校从单一向产业提供技能人才向主动引领产业人才培养转变。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供给和需求错配、风险与利益博弈,短期抑或持续的背离、人才培养与技术迭代等困境,面临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面临无业可就、职业教育发展惯性与转型困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挑战。因此,建议通过探索有步骤、有层次、有目标的产学研用实施路径,实现理念融合、技术融合、培养融合和专业融合,解决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科技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政策,强调要加强信息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深入了解我国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未来创新人才,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陈宏斌。本刊编辑:这次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觉得这对于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有什么指导意义?陈宏斌:202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贵州职业教育需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发展的基础、格局和趋势,找准贵州职业教育定位;优化办学格局,加强实训教学,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贵州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从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人力开发、服务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发力,提升贵州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9.
科教融汇是探索前沿科技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新方向、新赛道,其本真价值在于培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对新时代培养高层次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启示。为此,可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促进个体“科技+”能力的愿景与理念之困、治理之围的现实难题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的目的、体系和方法,概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当代启示,进而从宏观政府调控、中观“科—教—产”跨界主体协同和微观革新人才培养范式等层面,探寻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路径,以回应“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样办好职业教育”的时代诉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如何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调整区域职业教育结构,培育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成为重要课题。文章在对北京市海淀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思路,为海淀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