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前期呈“倒V型”发展趋势,金融危机后呈缓慢的波动上升状态,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其中下游区域的效率水平最高,上游和中游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均值在各年份期间交替领先;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由上游和下游高于中游的“U型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多中心分布”特征;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愈发显著,但低效率城市聚集的规模大于高效率城市,局部两级分化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3.
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Tobit对该区域测度两阶段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各省市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差异随时间演进逐渐减...  相似文献   

4.
骆灿  陆菊春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195-203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2)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呈现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3)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在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时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效应;打破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马太效应,优化整体格局;进一步完善各城市的交通设施,推进路网规划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以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服务不断发展,科技发展得以较快进行。在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长江经济带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评价意义重大。选取2009—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样本科技金融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 - 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②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④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纳入能源要素的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空间相关角度,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以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为例,运用2008—2019年有关面板数据构建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指标体系,实证结果发现:(1)各年份内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值均小于1,未实现有效生产,其中下游地区的创新效率最高,中上游地区的创新效率较低;(2)各省市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差异明显,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协调一致性;(3)各省市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强化空间集聚效应和推动区域趋同化发展3个角度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能源消耗较大,其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在限制碳排放的条件下研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成为重要课题。利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在约束碳排放量的情况下对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σ、β收敛模型分析省际效率差异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逐年提升,但整体效率仍然偏低,规模效率偏低是制约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长江经济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既存在σ收敛也存在β收敛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中游4省的条件β收敛,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可以显著促进下游地区的条件β收敛。据此,为提高长江经济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提出加强低碳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加大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创新资源富集,以创新驱动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因而对其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基于永续盘存法,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资本存量进行测算,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分别从时间、空间的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考察,还区分了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从而探究制约长江经济带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考虑技术异质性,将长江经济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群组,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和两阶段关联DEA模型,将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两阶段,测度分析2010—2014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结合技术落差率,衡量三大群组与区域整体潜在最优水平的差距,最后对无效率原因进行分解。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偏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效率主要损失在成果转化阶段,医药制造业两阶段效率值均低。群组间存在技术差距且行业间差异明显,技术研发阶段,下游地区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技术优势,上游地区最接近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前沿。中游地区在两行业的成果转化阶段均与区域最优水平最为接近。从总体上看,企业内部管理是导致两阶段创新无效率的主要因素。各地区应根据子阶段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论文运用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从综合效率来看,十年间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效率增长缓慢,从省域看其效率主要由技术效率决定;从上中下游区域发展来看,其效率主要由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决定;从投入冗余率与产出不足率来看,固废>财政预算>劳动力>资本>废气>废水>能源>GDP;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三废尤其是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将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两大抓手,倡导技术创新扩散绿色创新成果,推进体制创新保障绿色发展效果,采用差别战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一体化进程促成联防联控联治,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长廊.  相似文献   

12.
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科技创新两阶段的效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随机Tobit模型分析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各省市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整体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差异随时间演进逐渐减少。②政府支持、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产出效率影响不显著;地区开放程度、产业现代化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地区开放程度对经济产出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现代化程度对经济产出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对经济产出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分析长江经济带GDP与各项创新指标的相关性及其程度;阐述科技创新现状:科技创新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主体较多、科技创新专利水平有待提高等。基于因子分析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得出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协同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结论;运用DEA的BC2模型计算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得出区域间创新效率差异显著的结论;使用DEA超效率模型进一步计算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超效率状态,并对各地区超效率值进行比较和分类。最后,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保护专利知识产权;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构建创新主体联合有效信息平台;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近6年的创新效率,发现其整体创新效率水平较高,各省(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除云南外,各省(市)在最近6年TFP增长率都大于1,且技术进步是推动创新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政府资金支出、企业规模、所有制、外商直接投资等4个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有显著影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主体间联系不紧密,东部地区网络主体间联系好于西部和中部。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细化城市层面及动态演化视角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8年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前期呈倒"V"型发展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后呈缓慢波动上升状态,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绿色...  相似文献   

16.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厘清区域碳排放效率与各驱动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全面解析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效率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产业升级对城市化水平的正向驱动存在滞后性;(2)当城市化水平维持在一定阶段时,产业升级对碳排放效率为负向减弱的非线性影响,而碳排放效率对产业升级为正向促进作用;(3)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碳排放效率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呈“V”型;(4)鉴于区域异质性,各系统在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现状,根据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构建知识协同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两阶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整体较高,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存在波动,创新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其中,创新技术是主要促进因素;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效率略高于知识协同开发阶段。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发挥创新主体优势、加强创新主体合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规模效益,以及完善创新法规制度、巩固合作创新成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8,(2):11-15
利用超效率Min DS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测算1998~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创新效率,再以此为门槛变量,通过Hansen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科技创新效率对生态环境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流域考察期内科技创新效率整体呈"哑铃状"分布,区域间存在较大效率差;科技创新效率对生态环境的门槛效应显著,正向拉动作用呈先升再降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既要以"效率导向"关注投入产出比是否经济,也要坚持"绿色导向",避免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高科技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7—2017年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对影响长江经济带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地区差异显著;(2)长江经济带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并不稳定;(3)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市场化程度、高等教育水平和产业现代化水平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提升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规模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提升并没有显著的作用,但这些外部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提高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是缓解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区工业为研究对象,将工业用水与水污染排放纳入分析框架,构建Epsilon-Based Measure(EBM)-Tobit两阶段效率分析模型。首先,采用兼容径向与非径向特点的EBM模型测算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分析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然后,从投入要素视角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绿色水资源无效率进行解构,测算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通过泰尔指数分解诠释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根源;进而,根据EBM模型计算得到的投入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测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工业节水与水污染减排潜力;最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较低,地区差异特征明显,工业节水与水污染减排潜力巨大;缩小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间差距和长江上游各省市间内部差距是未来优化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工业用水强度、科技进步、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地域差异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均有一定影响,但是各因素影响方向、影响力度与显著性存在差异。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实现工业水资源高效、绿色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