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2.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潮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潮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鼍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即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思与觉悟;教师专业成长是理性的事业,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信仰理性、认知理性"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与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教师生命是教师个体生命和职业生命的结合。教师完整的生命由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四部分组成。教师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爱护教师的“自然生命”;指引教师的“价值生命”;启迪教师的“智慧生命”;提升教师的“超越生命”。为此,教师教育哲学的构造应加强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重塑在职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哲学体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哲学在促进教师“生命”健康成长中得以不断完善,教师生命在教育哲学阳光普照下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精神能引领教师成长,为教师高质量发展赋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表明,人的卓越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是其高阶的精神需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提升,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获得高阶精神需求的满足。教育家精神与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契合、价值取向一致,与其职业实践路径同向。教育家精神通过对教师的信念引领、道德磨砺、学识涵养以及仁爱唤醒,为教师成长与发展走向最佳境界领航。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实现路径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思政课程建设,拓宽教师信念格局;以教育家精神标定教师道德准线,提升师德“公信度”;以教育家精神升华教师教学诗意生命感,丰富教师育人智识;以教育家精神重构教师成长“微环境”,“爱”润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上、追求上充分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活力,具有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等多方面特征,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80后”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在“80后”教师专业精神和行为现状遭到社会质疑时,如何加强“80后”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建设,就成为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课题。必须采取弘扬传统、恪守底线、榜样导向、因势利导、人文关怀等策略,方能强化“80后”教师的专业责任精神、专业道德精神、专业进取精神、专业创新精神,以及优化专业精神环境,从而加快“80后”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人的发展、生命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呼唤润泽型课堂的建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人性是自然人、理性人、道德人、艺术人,本文是从课堂教学行为细节来研究教师教学行为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伦理精神,并分析了隐藏在不同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最后得出启示,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细节中“善”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理性与自由的结合体。教师理性是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理性是教师自由的体现,是教师自由的界限。教师的自由及其实现是以理性为依托的。教师要以理性争取自由,以自由促进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世界。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理应从关注“人”生命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它需要教师精神世界的日益完善。”因此,从教师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教师,将更好地实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引导教师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2.
现今,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是,考量实践现实,发现它依然是一个时髦而空洞的宣言,难以见到“专业化”在教师精神与行为中植根。为此.我们不得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一理性探讨,以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3.
现今,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是,考量实践现实,发现它依然是一个时髦而空洞的宣言,难以见到“专业化”在教师精神与行为中植根。为此.我们不得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一理性探讨,以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道德从本质上是教师自我实践的产物。教师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替代的部分。如果教师道德水准不能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而加以提高,而是由环境诸因素所左右,那么教师的专业性存在就应该受到质疑。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道德从社会的纯粹理性演变为教师个人的实践理性,并进而从个人实践理性升华为教师群体自觉遵守的纯粹理性。它是教师道德自我塑造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需要在教师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中进行,需要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多途径的实践机制。这一实践机制的建立既要遵循一般道德养成的规律,考虑维系道德的一般动力因素,又要充分兼顾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有鉴于此,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实践机制应包括宏观层面上社会道德引领的个体内化、中观层面上学校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和微观层面上教师专业发展促成的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和文化道德因素交互作用于人,并通过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格、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人格虽然是通过个体得以表现出来的,但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古人云:师者乃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信息鉴别者、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生命课程体系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以教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专业发展,却忽视了作为专业发展基础的教师专业倾向和教师精神生命品格的塑造,这导致了教师生命在实践中的缺失.本文主张以整体生命为出发点研究教师教育,着力于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角度建构教师教育生命课程内容.同时,适应实践中教师生命的缺失需求,以教师精神生命教育为重点,企图通过提升教师生命意识,培养教师自我实现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实践的现实难题引发了教师精神困境的理论探索。教师“精神生态”论主张援引生态学的理念,通过呼唤教师精神世界的复归,克服物质生活异化与精神价值消解所引发的精神困境,重建教师精神生态平衡。教师“精神生态”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蕴含着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评说“气”是“身兼道德与生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点,它作为一种凝聚理性而可以释放出能量的感性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