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以聂华苓、白先勇、陈映真等人的创作为例,阐述了台湾当代文坛的小说创作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复归的原因:后殖民化的政治、经济格局;作家年龄的阶段性特点;作家所受的教育及环境;传统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2.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兴起与演变关涉到人文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台湾和如何“阐释台湾”这个至关重要的当代命题。后殖民理论如何“在地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构成我们理解90年代后台湾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脉络。“后殖民本土论”与“后现代民主”之间,在“后殖民本土”与“后殖民民主”之间,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潜在论战关系。  相似文献   

4.
小说<人民公仆>是非洲文学大师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的政治斗争为主线,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女性人物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但却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后殖民时代,非洲女性依然是男性的财产与工具,同时女性无意识地认同了男性对她们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河湾》中,后殖民时期代表作家奈保尔塑造了一群后殖民社会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丧失文化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或自我放逐,或模仿宗主国文化,在"失根"状态中苦苦煎熬。《河湾》反映了奈保尔对后殖民时期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和关怀。  相似文献   

6.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198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强势文化的压迫下,她的作品流露出很深的后殖民特色。本文即从后殖民角度,探讨小说中人物和小说文本的后殖民性。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小说,其中的后殖民和种族元素一直备受关注。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从殖民和生态的双层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可以揭示殖民主义霸权对南非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对土地的占有和剥削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文化态度,动物生存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加剧,社会角色的转换带来精神上的异化和扭曲。库切对南非的环境正义、族群正义和伦理正义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发轫及其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战后至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发轫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论述了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时代机遇,论述了以“乡愁散文”和婚恋小说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在台湾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