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柱体的认识是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重要基础。课本中仅用五行文字对圆柱体作了介绍,只列举实例而未给出定义;对比较抽象的圆柱的高的慨念,给了定义而未作出详尽的说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学时应加强直观演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逐步揭示出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一、关于圆柱体特征的教学 1.列举实例,丰富感知。鉴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在教学圆柱体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而准确的感知材料。如,出示圆柱形物体:茶叶简、铅笔等;出示实物图:汽油桶、圆钢等;出示有关圆柱体的模型,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生产,生活中见过的圆柱体,如易拉罐、网柱形的粪池、粮囤等。这些鲜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越完善,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因为经验能增进对知觉客体完整感知和理解。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对数学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直圆柱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圆柱形的铅笔,茶叶筒及罐头盒等实物,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直圆柱的上下两个底的圆的面积相等,所以上下是一样粗细的,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把上端细下端粗的水泥电杆、粉笔等形状误认为是直圆柱。联系实际,还表现在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用实物操作、模型演示、图表展览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把圆柱体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然后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时提问学生:“老师把一…  相似文献   

4.
1.动手操作,促进发现感知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的感知,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我在讲“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时,在前一天让学生找一节废电池,并在它侧面外套一圈白纸,接口处可重合起来用浆糊粘住,再做两个和底面大小相等的圆。上课时,提问学生: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它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它的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然后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2πr·h=Ch。最后再指导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学具拿出来,指导他们画出圆柱的高,用小刀沿着高划开,展开侧面后放…  相似文献   

5.
看一看,图中的物品哪些是圆柱体,用笔圈起来。哪些是圆柱体请你找出1分、2分、5分的硬币各10枚。看一看,各个硬币都是什么形状?比一比,哪枚硬币最大,哪枚最小,哪枚比较大?请你分别把1分、2分、5分的硬币整齐地摞在一起,看一看,圆形的硬币组成了什么形体?说一说,哪个圆柱体最粗、最细或比较粗?指导语:把硬币视为圆形时,暂时忽略它的厚度。通过摞圆柱体,抚摸圆柱体,引导孩子感知圆形与圆柱体的关系: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两个圆形越大,圆柱体就越粗。圆形变圆柱这是一个圆柱体。找出家里是圆柱体的物品。摸一摸,它们上下一样粗吗…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只是为用学具而用学具,往往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试举一例。六年级《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师让学生6人一组合作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实验前,学生拿到的学具是底面等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并捆在一起的一个可拆的圆柱体。学生只要松开绳结,圆柱体就会自动分成两半,并且锯齿形朝上规整地“躺”在桌上(如下图)。在学生实验活动中,我参与了其中一组的操作。老师指令下达后,学生非常熟练地完成了把圆…  相似文献   

7.
我听了两个老师教圆锥的体积一课。由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将已画好的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首先按照教材讲述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而且是直圆锥。它们的底是圆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紧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有让学生回答,教师就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柱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实验时,由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把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里,连续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系统地讲述,从而揭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用字母表示写为v=1/3sh,要求学生记住这个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求圆柱表面积的列式和计算较繁难,加上学生初步接触立体图形,空间观念尚未形成,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较难掌握。为此,我用“合→分→合”的方法,逐步展开教学过程,最后归纳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效果。例如教材中的“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圆柱表面积”。首先我借助圆柱实体及图形,把圆柱表面分成一个侧面(长方形)和两个底面(两个等圆)。并制作了活动幻灯片,通过幻灯分4步放出来;①圆柱图;②圆柱侧面(即长方形);③  相似文献   

9.
活动内容: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圆柱形纸桶一个,剪刀一把,8K白纸一张,胶带。教师准备磁性黑板一块,两个等面积的磁性等分图片,及以圆周长为长的一个长方形纸片。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我们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经常出现错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柱表面积的巧妙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二)主动探索1圆柱的表面积。磁性黑板上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师:圆可以转化为长方形,能不能象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一样,将上下两个底面的圆形分成相等的份数,再和侧面展开的长方形合在一起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呢?试试看…  相似文献   

10.
圆柱表面积计算是小学几何形体教学上的难点之一。石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先将自制的一个圆柱小模具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就是一个“圆柱”。接着将它展开,让学生看到它的表面积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上下底的两个圆面积构成——这是直观。之后,教师又把一张自制的圆柱表面积示意图——一张普通白纸的挖空图贴在黑板上,白纸黑底,极为分明。教师借助这件自制的简易教具,引导学生弄懂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以及与圆的周长、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导出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便展开了给出各种条件求表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研究的柱体图形中分为圆柱与棱柱,其中圆柱体在初中教学中较常见。初中生往往空间想象能 力较弱,思维受限,这类问题对于初中生是个难点,解决此类问 题的关键在于将空间立体图形问题转化为较熟悉的平面图形, 即画出空间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利用平面图形中“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勾股定理”去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二册圆柱的体积(P36-38例4、例5,练习1-2题)。 二、教学设想 先通过让学生回忆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再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它的体积。其重点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重在应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上应着重考虑如何用计算机、实物展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结合学具操作等传统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感知“两种分法”,并进行比较区别,明确其同异来进行教学。为了能使学生清晰地感知“两种方法”,正确地领会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含义,教学中应突出以下几点。一、注重感知“分”的细节感知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感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掌握概念的准确程度。除法的两种含义一直是小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还要特别注重感知过程中“分”的细节。例如教学第一种分法“把8个小正方体木块,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一例时,尽管…  相似文献   

15.
在讲圆锥怵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的认识,能熟练计算圆柱体积、表面积、侧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往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或倒沙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以旧引新,让学生主动感知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例1、例2。(五年制十册、六年制十二册)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圆柱体形状的实物,或用硬纸试做一个圆柱体。教学过程:(主要过程及步骤) 第一步:圆柱体的认识。讲台上放有长方体、正方体、直圆柱体、斜圆柱体、圆锥体等。①让学生从中挑出所认识的形体。②指导学生从直观教具中认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并认识圆柱体的平面图形。③学生互查自制的形体是否是圆柱体。  相似文献   

18.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  相似文献   

19.
教圆柱体侧面积时,先准备两个圆柱体教具:一个是硬纸板做成的短而粗的空心圆柱体,一个是用木头做的高而细的接力棒。引入新课后,教师首先介绍什么是圆柱体的侧面积,然后出示教具,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圆柱体中哪一个侧面积大?有的学生认为纸圆柱侧面积大,因为它虽然短但是它粗;有的学生认为接力棒的侧面积大,因为它较高。不管哪一种猜测,学生都意识到圆柱体的侧面积与圆柱体的粗细、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此时,教师把纸质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写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接着…  相似文献   

20.
张玉 《成才之路》2009,(32):59-59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的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