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试题及简评试题(2013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数学试卷第14题)已知矩形纸片 ABCD 中, A B =1,BC =2.将该纸片折叠成一个平面图形,设折痕 E、F不经过A 点(E、F是矩形边界上的点),折叠后点 A落在点A′处,给出以下判断:  相似文献   

2.
《一道浮力习题的辩(辨)析》(以下简称“原辨析”,原载《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0年第11期)所分析的原题是:  相似文献   

3.
1试题再现(江苏徐州第27题)如图1,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连接EP.(1)如图2,若M为AD边的中点,①△AEM的周长  相似文献   

4.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38页第11题: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点A′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正>中考试题是命题人智慧的结晶,而对中考题的研究更是一线教师把握教学方向、调整教学思路的契机.鉴于考察性和选拔性的需要,部分中考题未能完整呈现全部问题,如果能够还原题目的全貌,深度思考题目的每处细节,那么收获定会颇丰.笔者现将对2017年淄博市中考数学23题的一点想法撰写成文,与读者交流,请予以斧正.1试题呈现如图1,将矩形纸片ABCD沿直线M、N折叠,顶点B恰好与CD边上的动点P重合(点P不与C、D重合),  相似文献   

6.
近日拜读了邓新跃、黄去非二同志在《云梦学刊》2001年第四期发表的《白居易生平考辨三题》一文(以下简称“三题”)颇受启发;同时感到有必要提出一些商榷和补充意见,以求教于邓、黄二位同志及其他研究白居易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2006年北京市高考数学第19题是:已知点 M(-2,0),N(2,0),动点 P 满足条件|PM|-|PN|=22~(1/2),记动点 P 的轨迹为 W.(1)求 W 的方程;(2)若 A,B 是 W 上的不同两点,O 是坐标原点,求(?)·(?)的最小值.第(1)小问按双曲线定义极易得到;第(2)小问命题者给出了二种解法,本文将给出几种新的解法,从解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道试题的思维价值.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下简称《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复习参考题的最后一题是B组的第3题:题目研究一下,是否存在一个三角形同时具有下面两条性质:(1)三边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2)最大角是最小角的2倍.  相似文献   

9.
对典型题进行研究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将有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通过一道典型例题来说明如何进行研究 .图 1题目 如图 1,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的一点 ,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分别交于点A、B和C、D .求证 :AB =CD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几何》第三册 ,( 2 0 0 0年第一版 ,P73 )对本题可作探讨如下 .问题 1 该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若逆命题是真命题 ,请加以证明 ;若是假命题 ,请说明理由 .逆命题为 :如图 1,已知∠BPD的两边分别交⊙O于A、B、C、D .若AB =CD ,则PO平分∠BPD .该命题为真命…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121页第10题是关于矩形的折叠问题:如图1,ABCD是矩形,AB=4cm,AD=3cm.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E处,连接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Az)(必修)(以下简称“课本”)第31页第6题(以下简称“原题”):设a,b,c是ΔABC的三条边,求证:  相似文献   

12.
<正>问题如图1,矩形纸片ABCD中,AB=5,AD=4,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边CD上的B'处,折痕为AE,此时折痕AE上存在一点P到边CD的距离与到点B的距离相等,则相等  相似文献   

13.
工科中专通用教材《数学》(第三版)(以下简称《数学》)中关于椭圆的长轴和长轴有如下定义:“A、A1、B、B1的四点,就是椭圆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线段A1A=2a叫做椭圆的长轴”(见《数学》P144)。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有关矩形问题在各种考试中频繁出现,问题情景不断创 新,其中折叠、旋转是矩形问题的主旋律,发现、探索是考查的目的.请 看下面的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将矩形纸片 ABCD 沿虚线 EF 折叠,使点 A 落在点 C 上,点 D 落在点 H 上;然后再沿虚线 GH 折叠,使 B 落在点 E 上,点 C 落在点 F 上;折叠之后,剪一个直径在 BC 上的半圆,再展开,则展开后的图形为  相似文献   

15.
一、从教材开放题看课改理念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相关的开放题有第69页第11题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表示,第100页第5题看图列式,还有第46、57、87  相似文献   

16.
以“矩形折叠二轮复习课”为例,立足“一题”进行变式教学设计,以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形式进行变式教学,以期复习课走向深入,从而达到“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最终将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厉倩 《数学教学》2007,(4):34-37
立体几何问题技巧性大、随机性强,同时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因而成为高考试题中的难题之一.近几年引进向量到立体几何教材中,而且鼓励各学校用“高二《数学》第二册下(B)”(以下简称“二下(B)”)替代传统的立体几何  相似文献   

18.
1.原题与溯源《中等数学》08年第6期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13)一试第5题:设抛物线的顶点为A,焦点为F.过点F作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点P、Q,直线AP、AQ分别与抛物线的准线交于点M、N,问:直线l满足什么条件时,三直线PN、QM、FA恒交于一点?  相似文献   

19.
高二新编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133页(该书倒数第2页),复习参考题八B组第5题是: 两定点的坐标分别是A(-1,0),B(2,0),动点满足∠MBA=2∠MAB,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40年来,这道题经历了如下的变化:原出处是1963年版高中平面解析几何课本,后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高中数学教材中;90年代中期编写的数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必修本),将此题删除;2000  相似文献   

20.
<正> 贵刊2001年第3期发表了崔其新、曹峰老师《一道几何题的演绎》一文.文中原题曾多次出现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题中,它实际源自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三册第211页第5题.现对此题从以下两方面再作进一步探讨,希望能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