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布鲁纳、皮亚杰等人都十分重视智慧教育。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其核心也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知识教育的异化要求教育“转识成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教人学会质疑,张扬个性,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教学智慧是真善美在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生成教学智慧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智慧可分为理性教学智慧、德行教学智慧、诗性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创新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教学智慧的培育应突出教学智慧本体的意义,重视教育智慧主体的体验,拓宽教学智慧生长的空间,强调教学智慧的人文精神,增设教学智慧养成的内容,达到"积识成智""化智为德""化德为行"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知”与“智”为同一字,“知”与“智”是相通的;对“知”的解释是: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传授知识与提升智慧之间,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如何抉择?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应传授透彻、有用的整体性知识,空泛无益的知识是有害的;提出提升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兴趣等知识教育与智慧启迪的观点。借鉴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本研究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教育应以知识教育为基础,追求提升个体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演化过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机制,可以看出课程知识教学中知识与智慧的"联姻"状况,这也使得"转识成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当下课堂中存在着课程知识教学被遮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离身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架空"与"情境无涉";"工具理性":课程知识教学的"事实中立"与"教化拜物";"意义迷失":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屏蔽"与"智慧窄化"。课程知识教学的解蔽过程,即"破"遮蔽而"立"本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具身体悟":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在场"与"情境嵌入";"视域融合":课程知识教学的"价值负载"与"教育学化";"意义回归":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敞开"与"智慧生成"。最终,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圆融"的智慧境界。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智慧在人类教育活动中表现为同一—分化—统合—转化四种关系形态及四个历史阶段,它深刻地反映了知识价值与智慧价值在人类教育活动中的演化过程。在古代教育中,知识与智慧浑然一体、朴素同一;至近代,二者在教育活动中发生了必然的分化、脱离;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与智慧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转识成智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7.
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教学的价值在于转识成智,这是由知识与智慧之间三种密切的联系所决定的.当前在知识教学中存在忽视培养学生智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在以智慧养成为目的的知识教学中,应采用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中的智慧、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智慧培养为目的进行知识的教育学化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智”被写成由“矢”和“口”构成的“知”,即象征: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的二重性来看,智慧课堂是互渗知识的内容与形式、贯通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洞察知识的创见与遮蔽的课堂。当下,智慧课堂创生的知识二重性阻隔主要表现为知识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式呈现、知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式把握、知识创见与遮蔽的单向度信奉。因此,智慧课堂创生的知识二重性路径是确立完整知识观,奠智慧课堂创生之基;洞悉人知互生律,遵智慧课堂创生之理;培育批判性思维,彰智慧课堂创生之目。  相似文献   

10.
正像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一样,我们也沐浴在智慧之中。我们爱智慧,追求智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给学生以知识,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接受的是意义失缺的教育,生活在意义缺失的世界里。在对"塑造知识人"这一教育信条反思的今天,我们追求着教育的智慧,追求着智慧教育,从塑造"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人"。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该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其中,孕育着智慧的思考,充满着智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14,(12):39-43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一种形而上、超越性、彼岸性的存在,表达了对人的价值追求、存在方式、生命理想的终极关怀。在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语境下,知识教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信仰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青少年信仰教育的缺失。对此,我们应当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拓展教育的人文内涵,开辟由知到智、由智到德的生成路径,实现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人崇尚理性智慧,追求理性人格,据此探寻知(智)性与德性的统一。古代中国哲人崇尚伦理智慧,追求德性人格,据此探寻德性与知(智)的统一,两种看似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实则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二者共同追求人生的大智慧、大德行、大境界,追求知与识、识与智、智与德、德与行的和谐统一。今日重温两种教育思想,探寻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共通性,对我们思考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这一训示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在于:知识是承载美德的基本元素,知识教学必须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和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促进学生德知并进、和谐发展、德性完满。真正具有伟大力量的知识是兼具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知识,真正优质的教学是内外价值兼具的教学。重温“知识即美德”,就是要重视知识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年龄、文化、知识、智力以及品德等因素与智慧发展存在重要关联。智慧教育应按照个体智慧生成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据中国文化特点确立智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传授实用知识促成个体转识成智,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聪明才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德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感受之知强调了身体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纯形式的知识必须与身体的体验相结合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行动。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在实践知识的推动下才可能成为师生间富有意义的智力活动。在实践认识论中,教师的身体知识和技能养育着教师智慧,而教师智慧又使得学科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性。教师在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认识论。养成实践智慧的过程与形成理论的过程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智慧的获得,不仅与其个体智力和知识水平密切相关,还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教学场域相关。智能时代,教师教学智慧既要承袭传统教学场域中“人—人”交往的智慧,又要涵养生成“人—机”交互的智慧,表现出三个层面的新意涵:教学价值层面,指向人“类生命”价值的关切;教学实践层面,内涵人机协同之“技”的审辨;教学主体层面,呈现为因应人机互动复合教学情境的机智。由此,智能时代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需要具备结构化的知识,还需达成教学价值的澄明以及协同育人的慧觉。三者在教师教学智慧生成中分别发挥着基础、前提与根本的作用。智能技术渗透于教学智慧生成的各个要素,并与之共同构成教学智慧内在的生成机制。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外显的行为表征,其一方面与知识层共同构成激发教学智慧的外生动力场,另一方面又由内而外地沟通教师教学之澄明,形成了教学智慧生成的内外交互场。教学智慧是教师心理品质和教学能力的显现。智能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祛技术之魅、择群体之智、以情培智三条进路,生成适应技术变革、满足自身职业素养提升需求、开展有效教育教学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哲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涵养智慧和德性。而现代哲学教育中,这方面恰恰有失缺的存在,哲学教学根本旨趣的复归势在必行。哲学教育有化知为智,化智为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丰富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不仅追求智慧,而且要对智慧本身加以反思。在中、西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对智慧的追求和反思已有了明显的差异。从比较的角度看,孔子开创的儒家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围绕着仁知、知智关系,多方面拓展了智慧观念的内涵,并贯注了人意识和伦理精神,从而体现了先秦儒家人智慧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知识课堂教学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教学,其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的教学目的观,以强调师生情智交流为本体的教学过程观和以关注学生智慧发展过程为重点的教学评价观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