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唯一以“颂”体创作的作品,从作品中描绘的橘生长特点看,其所描绘的橘树应该是长满成熟的橘子。该篇的创作时间为秋冬之际,而不是屈原投江的五月,《橘颂》并非屈原的绝命辞;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看,屈原创作《橘颂》时应该是直面橘树,而不是眼前没有橘树地想象,《橘颂》是“物感说”的典范之作;从作品暗示的时代环境看,《橘颂》的创作期约在楚怀王三十年武关之会至顷襄王三年再放江南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97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屈原辞作的全面考察和对《橘颂》文本的深入解读,并着重对《橘颂》乃屈原二十岁行冠礼时仿《士冠辞》而抒怀的说法进行了分析、驳难,认为《橘颂》实当为屈原生命的最后阶段所作,其作时大约与《怀沙》、《惜往日》相后、先.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巅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54
将《橘颂》与《弹歌》作一番比较,显示屈原的《橘颂》才真正完成了咏物诗的创格。《弹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咏物诗,其咏物意象是物象的再现,《橘颂》则借橘的吟咏,创立了咏物原则和咏物境界,奠定了中国咏物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湖南长沙友人何泽翰兄诗云:“颂橘高情怀正则,咏梅野趣意尧章。”屈原《橘颂》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咏物诗的名篇。屈原歌颂橘树为“后皇嘉树”,“生南国兮”,“受命不迁”,“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通过颂橘,歌颂人的“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者也”的贞介性格,显示了屈原志洁行芳的品质,“自喻才德如橘树。  相似文献   

6.
伯夷考     
屈原《九章·橘颂》,是我国诗歌史上早期的优秀咏物诗。诗歌以比兴手法,通过对橘的生性、形态的描绘,和对橘的特征的拟人化的歌颂,表现了诗人的抱负理想、情操志趣和爱国主义思想。诗歌托物言志,以橘自比自拟。所以,《橘颂》其实就是屈原  相似文献   

7.
历代注家对《橘颂》写作时间众说纷纭。根据本诗流露的思想内容与四言句式为主、一物比兴到底的艺术形式,综合考证史籍资料和专人论著,可以初步判断《橘颂》大概作于楚怀王十二年、屈原任左徒初造宪令时期。  相似文献   

8.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相似文献   

9.
橘,绿叶离离,花素洁芳馨,果甘甜如饴。大诗人屈原在《橘颂》中礼赞这一佳木为“后皇嘉树”,著名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翻译为“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  相似文献   

10.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诗人选取橘树这一独具特色的典型意象,借橘喻人,以橘显志,全诗“情采芬芳”,诗情摇曳,达到了物我交融、情景融合的境界,是我国咏物诗的典型,在中国咏物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柑橘生南国     
柑橘作为一种美味的水果由来已早,《尚书·禹贡》中就说扬州出产的橘子和柚子是一种特殊的贡品。屈原的《橘颂》中  相似文献   

12.
我敬仰屈原,似乎多因为他的倔与迂。读屈原的诗,随处可见他倔与迂的秉赋。他在《橘颂》里写橘"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里歌颂的橘,便是我家乡溆浦的红橘,它只产于溆水之滨。红橘确实只恋溆浦  相似文献   

13.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个重要诗歌类型,它于《诗经》萌芽,屈原《橘颂》正式形成,在六朝达到完备。咏物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先秦歌谣和占卜辞。  相似文献   

14.
曹植之所以能开创赋体新境界,成为一代赋家,与他对屈骚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曹植的《橘斌》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从中见到曹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屈骚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是屈原《九章·橘颂》中的两句诗。对于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说法虽有小异,但多是依其文序以释其义的。例如:朱熹《楚辞集注》云:“淑,善也。离,如离立,言孤特也。梗,强也。”王夫之《楚辞通释》云:“离,丽也。”陆侃如、高亨、黄孝纾《楚辞选》云:“淑,是善,离,古通丽。淑是内美,丽是外美。”朱季海《楚辞解故》云:“(淑离不淫)当句正颂橘之美,……‘梗其有理’,言其木正直,有文理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则是美丽而不  相似文献   

16.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赋作。诗歌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以优美典雅的句子,物我交融的创作手法,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橘颂》时代背景的探讨,关键词语的解释,和伯夷其人的简考,文字的译释,旨在阐明《橘颂》并非所谓的“咏物”或“自喻”,而是南楚人反秦精神的颂歌,是《九章》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那种企图把《橘颂》从《九章》中分离出去进行研究和解说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橘颂》篇的“后皇”,既不是管阴曹地府的后土神,又不是后帝商汤,更不是历代楚王。橘为西王母所食,是祭祀西王母的祭祀果品;屈原以橘自比,物我合一,心灵与橘契合;诗人又有浓厚的“求女%睛结,西王母即为所求之“女”,心灵亦与西皇契合。橘与西王母皆与诗人心灵契合,故橘与西王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后皇嘉树”之“后皇’’应为西王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20.
屈原故乡考     
先秦史料中除《屈赋》外,我们还没有见到屈原故乡所在地域的确切记载,汉代的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时没有提及屈原是楚国何地人士,直到北魏《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引东晋《宜都山川记》才说出“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庙,捣衣石犹存。”晋人庾仲雍《荆州记》也有类似的记载:“秭归县有屈原田宅,女(?)庙,捣衣石犹存。”“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庙。”上述这些史料明确地说明了屈原的故乡在秭归的乐平里,今秭归县城有屈子祠,乐平里有屈原故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