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罗传播模式作为一种经典的传播模式,揭示了影响信源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对当前娱乐节目的成功传播提供了思考的框架。本论文以《快乐大本营》为例,从贝罗传播模式出发,分析了娱乐节目主持的风格化形成,为今后娱乐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汪永奇  张佩成 《新闻界》2006,(2):107-108
传播学在长达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经典的传播模式,广告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一直有意或者无意地使用这些模式。贝罗传播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该传播模式着重描写了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的基本特征,提供了一种信息收集、处理、传播的新思路,在广告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兰刚 《今传媒》2012,(2):90-91
微博作为新生的媒介形式,其信源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都有别于传统媒介。本文在对其信源特征和虚假信源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网络语境下微博的信源特质和信源利用多个角度的分析,提出了以记者为主体的微博信源发布机制和微博信源新传播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4):30-34
消费者行为模式从AIDMA、AISAS到SIVA的演变,折射出消费者主导地位的提升及"搜索行为"在购买决策中价值的突显。搜索营销时代,广告如何传播才能取得好的推广效果是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立足满足消费者信息搜索需求的目标导向,从目标客户群的角色厘定、作为搜索营销信源的网站/网页建设、多元化广告投放的平台选择、如何利用网络提供的众多检索渠道加强自我传播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搜索营销的广告传播策略,以期为企业更好应对搜索营销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东 《传媒》2015,(7):59-6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兼具商业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微电影广告逐渐发展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品牌理念融入影片中,于无形中对受众产生影响,是微电影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段.本文主要就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微电影广告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意创新、内容组构与拓宽渠道三方面阐述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深入挖掘微电影这一新型广告营销模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信源→信道→信宿,而具体到广告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广告主处于信源的主动地位,受众处于信宿的被动地位,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使许多虚假广告信息乘虚而入,不仅对受众的物质、身体和精神造成损害,而且间接地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层面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广告监管信息系统,既能即时对信源——广告主进行监督和管理,又能对信宿——消费者进行服务和指导,从而有效改善广告信息的不对称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以打砸日系车突发公共事件为研究实例,基于ELM模型提出了信息内容(内容的创作类型、内容的表达方式、内容的拓展线索)和信源特征(信源引证标识与信源补充线索)对微博舆情传播影响的相关假设,并构建回归模型加以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博文内容的创作方式、信源的补充线索对舆情传播效果存在影响,在转发模型中情感型博文的传播效果好于事实型和调侃型博文;而内容拓展线索和信源引证标识会对微博舆情传播效果起负面作用。研究结果可以直观的从信息内容和信源特征视角认识微博舆情传播影响要素,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舆论引导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近几年来中国手机的海外销售成绩斐然,其广告宣传功不可没,关于中国手机海外广告的研究极具借鉴意义。基于2013-2017年间32则、共计3014秒的中国手机海外视频广告进行的逐秒研究表明,该类广告的多模态组合模式具有简洁性,且具有异质属性的模态较为少见、具有同质属性的模态较为常见,此外,其组合模式并未受到广告叙事类型的明显影响。上述特征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简化编码以减少信源、信宿噪音,采用共鸣策略并寻找文化共性,较多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以跨越语言传递信息。这样的多模态组合模式对跨文化传播背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加注重品牌附加值、更有利于广告标准化策略的推行。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式本身的特质和思考的角度差异,在用理论模式概括广告效果的研究历史中,出现过线型模式、反馈型模式和象限型模式。本文分析了各类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网络传播现状的广告效果行为模式——交互模式。该模式将网络传播中的受者行为作为思考基础,总结出点击、搜索、处置、分享和行动是当下广告效果的五大要素,分析了各要素间彼此交互、相互影响的网状存在。较之传统的模式,交互模式能更好地反映网络传播的特征,对网络受众行为的内在关系有更好的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软实力有优劣和正负,不同类型的软实力需要不同模式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理论揭示了新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视角下公共外交既包括国际广告、对外宣传等信源外推型公共外交,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人员往来等传受平衡型公共外交,更有秘密信息传播等受者主动型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的分析表明,不断挖掘中国软实力资源,提升软实力、积累公共外交势能,是提升公共外交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传播信息的不断革新和信息产量的大爆发,广告也突破了以往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传播模式,开始向网络媒介靠拢发展.本文中笔者就通过对传统广告和网络新型广告的对比分析,从互动模式、人性化模式、创意模式角度来浅谈互联网时代广告的传播模式,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简单剖析,提出了相应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Twitt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twitter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工具与以往传播工具的不同。并以Twitter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后现代网络传播模式中,用户参与信息传播、信息传递"碎片化"导致的内容"碎片化"和受众结构"碎片化",并分析了信源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重复广告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岩 《现代传播》2005,(2):80-84
广告能否通过重复增强其传播效果?造成这种效果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重复效果?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的梳理,本文说明了真实效应,熟悉效应,信源记忆错误效应在造成广告重复效果中的作用,分析了在不同传播情境中影响重复效果的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广告传播中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于媒介为促进媒体公信力,依据法律准绳,以社会效益为主,刊播让受众愉悦的广告信息。广告传播中媒介社会中责任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通过政府行为强制实施的强制模式,通过道德约束实现的自主模式,以及通过市场激励加以调节的诱导模式。三种模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广告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性在引起受众的瞬间注意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引起注意是广告能否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所以,追求新奇成了广告创作的主导倾向。语言作为广告传播的符号之一,也总是以新奇的手法来表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黄杰 《新闻知识》2015,(4):58-60
本文对程序化购买广告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产业链以及RTB和Non-RTB分析,探讨程序购买广告运作模式。在研究程序化购买广告的数据化、精准化和人性化的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程序化购买广告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以受众为中心,迎合需求和引导需求;广告内容以创意和技术作为双驱动;广告投放需考虑内容营销和多屏互动。  相似文献   

17.
沈琳  张明东 《东南传播》2012,(1):119-121
广告是一种典型的传播行为,它是一种传达产品信息和概念的工具,以求达到广告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和与公众最彻底的沟通,手机这种新型的媒介形式更是如此;手机网页广告推送模型综合了包括广告内容与网页信息的相关性、广告类型以及广告的诉求方式在内的影响广告推介决策的多重因素,本文将从信源、编码过程、信息、译码过程、受众、反馈、等信息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分析提出了手机广告建模,分析针对个性化受众的精准、有效的广告传播,说明个性化广告推送决策流程能够使得用户、广告主和平台运营商三方都受益。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正在以其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知道,广告的核心是创意。所谓创意,指的是为了表现广告主题而进行的新颖独特的、带有创造性的构思。而创意是通过广告文案得以实现的,所以广告文案是整个广告创作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广告功能的发挥及广告效果的好坏。被称为“第四代广告”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成了当今人们讨论的话题。如何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广告文案中体现出来,是当前广告文案撰写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查灿长 《新闻界》2006,(2):98-99
广告图形,作为一种通过画面来表现广告主旨的视觉艺术、一种运用形象与色彩来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它在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显现的特有的表现功能和传播特征,已使其成为了现代广告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在世界经济与文化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图形的创作与传播也就不能不被深刻地打上时代的文化烙印,因此,科学深入地解读和应对现代广告图形的内在文化诉求已是当前广告业界亟需加以关注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中的后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中的后选择研究四川宜宾日报社张玺乾一、概念与特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两次选择直接决定传播的效果。第一次选择是由新闻工作者(传播学中称“把关人”)完成的。这次选择在传播链上(按香农——韦费模式),位于信源与发射器之间。它是“把关人”对信源传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