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关键期假说的诸多研究旨在说明年龄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讨论一些二语习得中的问题,证明了关键期确实存在于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并提出几条有关二语习得学习策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关键时期假说自提出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争议颇多的焦点之一。而在二语语音习得层面,多数人认为关键期的限制的确存在,这种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坚信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早越好。为寻求依据,通过对二语语音习得中年龄因素的研究进行批判式综述,本文分别分析和解读国外近年来赞同和反对二语语音习得中存在关键期的研究,并简要回顾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表明,包含语音习得在内的二语习得成功与否是诸多社会和学习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不是二语语音习得的先决条件,过早进行二语学习是否能保证成功的二语语音习得并没有足够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争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充满争议,但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介绍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和国外有代表性的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实证研究的争论,提出关键期假说过于简单化和概括化,无法解释复杂的二语习得过程。语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各部分的习得难易程度不同。因此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多种多样。最后,本文针对中国外语教学实际提出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雷春华 《海外英语》2014,(20):32-34
该文以二语(外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和牛津的语言学习策略分类框架为基础,分析和解读了儿童和成人学习者所适用的语言学习策略。该文认为,关键期儿童具有二语习得的天然优势,但智能不够成熟。非关键期成人不具备二语的天然习得优势,但后天智力成熟。语言学习策略如果得到科学处理和灵活安排,能够助推关键期儿童的二语习得优势,改善其羸弱的智能,也能发挥成年人成熟智能的长处,弥补其在天然语言习得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沈敬萍 《教学与管理》2014,(12):131-133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被引入语言学领域后,对二语习得的起始年龄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主要体现为英语学习的低龄化。本文从关键期假说的理论起源入手,结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的现状,探析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学前英语教育的启示:学前英语教育并非越早越好,而应该在母语习得基本完成之后开始;学前英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点;英语习得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给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是否存在关键期这一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关键期假说"的产生与发展,回顾了这一假说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相关实证研究及成果,提出了今后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关键期假说"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关键期的定义过于泛化、对照试验可比性不强以及研究范围划分不够明确等,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二语习得低龄化现象趋于普及。本文通过梳理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的理论渊源和研究现状,认为二语习得中年龄问题并不能成为二语教学中的关键性优势和困惑因素。语言教师应思辨性看待二语教学中的各方面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好良好的教学设计,以不变应万变,迎接二语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理论背景,之后通过前人的各项研究探讨关键期假说是否具有合理性,希望对教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俏萌 《科教导刊》2019,(11):49-50,91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自其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便受到学术界的颇多质疑和众多关注。长期以来,学者们针对是否存在关键期假说和其对二语习得水平和效果的影响而争执不休。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有关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相关研究内容、研究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一定的整合和梳理,以此来探讨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借鉴和启示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新课程改革推行“小学开设英语”的举措人手,系统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运用PET fMRI和ERP等技术研究获得的关于二语学习关键期及其效应的研究证据,立足二语习得年龄与最终成绩、年龄与二语习得和加工、二语习得的年龄效应特点诸方面展开探讨,对“何时开始学习二语效果最好”的问题有了深刻全面的理解。基本结论是:(1)二语习得存在关键期;(2)二语习得的效果受关键期效应影响;(3)6、7岁之前学习二语有望达到纯正语音效果;(4)12岁之前学习二语整体效果优于之后迟学的效果;(5)二语迟学者尽管失去二语学习“关键期”,足够的训练也能达到一定的熟练效果;(6)新课程改革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有条件的学校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符合二语习得的认知神经科学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设”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从二语习得角度出发,分析探讨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设”的理论意义及相互关系,并提出这两种假设研究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种种理论模式,用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而在诸种理论模式中,克拉申的“监控模式”是影响最大、解释最全面、最引人关注、同时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通过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的实际问题对克拉申“监控模式”进行介绍、分析和评述,有助于我们把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焦点和要点,并加深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设为依据,介绍了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先进的浸泡式教学法、交际法等教学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商务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赵静 《海外英语》2011,(8):281-283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is one of Krashen’s five hypothes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nd it states that a number of affective variabl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第一语言(L1)学习和第二语言(L2)学习的角度,通过对"关键期假说"发展动态的综述,证实了"关键期假说"对第一语言(L1)学习的决定性影响;并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SLA)领域对"关键期假说"支持派与反对派的观点,最后得出L2学习不存在"关键期"只存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介语石化和母语负迁移是外语学习者不可避免的问题。母语语境补缺是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补缺假说认为由于目的语语境知识缺失,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造成母语负迁移。本文将从称谓语、礼貌谦虚策略、话题导入和词汇文化内涵的联想意义四个方面分析母语语境补缺导致的语用失误,并提出语境文化的创设和学习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语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Nowadays ,English ,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 ,plays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eworld .AsforChina ,acountry ,whichwantstocommunicatewellwiththeoutside ,Englishhasbecomethemostusefulinstrument.Accordingtothis ,theMinistryofEducationhasmadethepol…  相似文献   

18.
自从Lenneberg提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以来,围绕关键期是否存在,学术界争论不断,形成支持与反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介绍两种不同观点中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及关键期假说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中得到儿童早期外语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对外语界影响颇深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这两大假设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把两大假设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能够确立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李佳 《海外英语》2012,(17):26-27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and Long’s Interaction hypothesis are both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struction.Through comparing them,their similarities lie in same goal and basis,same focus on comprehension and same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While the differences lie in Different ways to make exposure comprehensible and different roles that learners play.It is meaningful to make the comparison because the results can be valuable guidance and highlight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learners to teach or acquire a new language more effici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