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网络红人,是泛娱乐化年代里比较尴尬的一个小物种。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明星们,一对比区别总还是有的,有的人没费什么力气就大红大紫,有的人透支了无数的内涵也不温不火。好在有了网络,于是各种各样的明星"曝光"层出不穷。严格意义上说,这些明星不能算"网络红人",他们也是被逼的。这年头,娱乐圈里的竞争一点也不比找工作的压力小。这也让那些在网上混脸熟的明星们身份尴尬,就好比明清年间的"待职进士",大学扩招年代里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将‘温度、广度、深度"作为评价课堂的三个维度,并做了形象比喻:温度如果好比人的血液,广度就好比人的骨肉,深度则好比人的神经.对人的生命来说这三者一个都不能少.同样,有生命的课堂也少不了"温度、广度与深度",这是解决聋校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高投入低收益难题的重要方面.聋校语文教学只有坚持"温度、广度、深度"这三个维度,才能突破局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有些话,说得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我没有时间。""我赶不及。""不,我真的挤不出空当。""我找过你的,找不到。"世上没有"挤不出"的时间,也没有"找不到"的人。"没空当",是相比之下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时间",是你不肯赶、不肯忙,甚至不肯少睡一阵子。如果愿意,再辛苦,也能飞到千里之外,见对方一面。说"找不到",更是荒谬而悲凉。真的要找,天涯海角,岁月沧桑,也能找到。你尽力了吗?抑或,你只是为自己找了一个比较顺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说教学是一门技术抑或一门艺术,但凡技术或艺术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特征。这就好比戏曲,离开了"唱、念、做、打",何以谓之"戏曲"?好比相声,没有"说、学、逗、唱",就不可能称其为"相声"。而这些规律、特征都是  相似文献   

5.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可敬可爱又可悲可叹的失败的悲剧英雄:他"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认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也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就学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战策,只要一打仗就身先士卒,披甲持戟迎敌.他骁勇善战,战场上对敌,只要一瞋目叱之,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他怒喝一声,敌人就"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也爱故交,重情义;在"四面楚歌",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断然拒绝了乌江亭长"卷土重来"的好意,仰天长啸,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从容自刎在乌江边……  相似文献   

6.
<正>曾去参加一场优秀教师报告会,会上一位优秀教师首先提了个问题:作为教师,你了解自己所教的班级里,有多少孩子是"鸡蛋",有多少孩子是"鸭蛋"吗?在场的人都被问懵了,对问题中的"鸡蛋""鸭蛋"疑惑不解。稍停片刻,他开始解释:每个学生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都是有差异的。好比我们要去煮蛋,如果这个学生是"鸡蛋",煮熟的时间就会用得少一点。如果这个学生是"鸭蛋",煮熟的时间相对就要长一点。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知道哪个是"鸡蛋"哪个是"鸭蛋",  相似文献   

7.
儿子上大班了,还是不肯一个人睡,作为母亲,我有点急火攻心.每次白天他都答应得好好的,一到晚上就赖在大床上不走,任我们好话说尽,他就是"岿然不动",真让人闹心! 问起同龄孩子的妈妈,引来一片共鸣:哄也哄了,凶也凶了,可孩子就是不肯一个人睡,一说分房睡,就变身"小黏人"!  相似文献   

8.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小学教育无疑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根基。古人云:"无基而不坚也"。在新世纪、新时期里,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要让学生做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离不开小学教育这个基础,摒弃此基础而言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就好比"无源之泉,无本之木"。小学毕业班是小学阶段的一个小结,是升入初中的一个"开端",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  相似文献   

9.
人都有成见,我以前对德国就有成见.我听过的故事,我读过的书和报,还有我看过的电影和电视,都使我对德国形成一种成见,而且是很深的成见.说实在的,长期以来我不喜欢德国,也不喜欢德国人,更没想去德国.可是,世事难以预料,近10年来,我不仅去了德国,还去了不止一次,并且还在那里住了不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看了刘醒龙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不再一边诟病城市一边还赖在城里不肯离开,我"对城市的心情也开始豁然开朗",因为城市里有公园,公园里"有只妩媚的小松鼠"。微笑的松鼠,是"执着于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者"的天使,象征了作家对城市的希望。一只公园里的小松鼠,使城市充满了温情、灵动。没有公园的城市不算城市,没有松鼠的公园不算公园。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有的文章是"白读型",看完了也就完了,而有的文章读了之后总会让人回味不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的文章有没有丰厚的意蕴。如果你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展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看到你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独到的见解,那么带给读者醇而有味的享受也就不难理了。我们怎么在有限的篇幅里尽显意蕴"亮点"呢?  相似文献   

12.
质疑问难精神主要是通过"疑"与"问"这两个关键词体现出来的。关于"疑",我国古代学者认为,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疑",质疑与学习具有等值性;学习是一个从不疑到疑再到不疑的过程;质"疑"能够克服心理成见与定势获得新意。关于"问",我国古代学者认为,"问"是求知解惑的重要途径;"问"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习中既要向他人发问,也要反躬自问;"问"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处。疑与问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疑、思、问三者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就会把思维引向深入。质疑问难精神是深造自得的心理保障,是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正是凭着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许多学者敢于破"人蔽"也敢于破"己蔽",从而走出一条独立创造之路。作为当代的学人,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一、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高原心理现象"的化解许多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复习和专题训练,进入模拟考试阶段后,突然感到很吃力,考试成绩下降或忽高忽低,难以找到解题感觉,一些考生因此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殊不知这是复习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高原现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爬山(或参加长跑),有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有些词我怎么就那么腻味. 比方说"搞定"."搞"倒是个好字,"最近搞了套房子","最近搞了辆车",显得老于世故,好像常这么干似的."搞定"就嫌世故得过分了:你都说"搞"了还觉得心虚,声称能"定",好比扬言吐口痰能砸死一只耗子,不是嚣张是啥?我是文雅人,大大地听不惯.哪来的呢?最早是一个什么免吹定型膏的广告里有"三分钟把头发搞定"一说,"搞定"俩字还是群口喊的,也不知道弄弄头发哪点值得豪迈.  相似文献   

15.
智趣数学就好比味美而富有营养的核桃。核桃好吃壳难开,如果直接把整个核桃塞进嘴里啃咬,根本无法品尝到核桃仁的美味,而且口感之差简直令人无法忍受。如果教师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给孩子,就好比直接把没有打开的核桃塞进学生嘴里,学生不仅无法体验到数学内在的"智"与"趣",还会导致儿童拒数学于千里之外。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教师有必要研究儿童,满足其必要的心理需求,投其所需教数学,让儿童自然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十六年的人生河流中,我这叶小舟,曾经流过哪里,又会流向何处?过去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段纯净如水的回忆,任凭时间冲刷也不肯淡去它的印迹。从小,我就不是那种"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成天和男孩子一起玩,一起疯。渐渐地我成了足球场上的"铁把门",百米跑道上的"飞毛腿"。这些我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场所或在电视里,大家肯定看见过不少双胞胎,他(她)们的长相几乎一样,让人很难分清哪是哥哥、弟弟或姐姐、妹妹.正巧,我们班也有双胞胎姐妹,因为她俩长得太相似了,连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也常会"张冠李戴".我们因为和她俩经常接触,所以能分辨出她们在身材高低、肤色深浅之间的细微差别. 其实,汉字里也常有"双胞胎",它们的字形外表几乎一模一样,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比如说"兔"字,它只比"免"字多了一点,那一点就好比侧面的兔子睁开了一只大眼睛.我们凭此就可以分辨出多一点的是"兔子",少一点的才是"免"字.  相似文献   

18.
写作与自我     
正写作是表现自我的,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但是,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并非自然状态下的自我,也不是被动静止的自我。写作之难,就难在它是一个唤醒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写作魅力之所在。一《滕王阁序》虽已能成诵,最近读之,又有一番新的感悟。其实,这是一篇"跑题"之作。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除了它对美景有"落霞与孤鹜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写作,对高考这场大的选拔性竞争来说,无疑也算得上是一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角逐。既然如此,就总须有点"突破意识"。如何获得"突破"?笔者以为,下列几方面便是其获得"突破"艺术的所在。一.见解独到,卓尔不群。文贵有"识",写作高考议论文尤为如此。所谓有"识",简言之,即观点深刻、见解独到。"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评论事物、阐发道理,只有见解深刻、独  相似文献   

20.
大年初一,很多地方都讲究大鱼大肉,我的家乡就不同。大年初一早上六点,村里每个人必须起床到村里辈分最大的祖爷爷家院子里吃素面条和"发财菜"。所谓"发财菜",其实就是木耳,而且这"发财菜"不能是买来的,必须是村里人在枯枝断木上亲自摘的。为什么得这样做呢?据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大年初一,村里来了一个乞丐,他到处乞讨,可谁都不肯给他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