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致景亮书札册》是赵孟頫晚年居家时期写给张景亮的一封信札,也是国家博物馆藏一件重要的文物。书札的主要内容是赵孟頫为濮润之子和张景亮之女做媒。长久以来,学界对此札价值认识不足。本文涉及书札提及的人物、风俗及其本身的鉴藏经历等方面,考察信中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从时代风俗、流传过程等角度进行论述,力图在前人基础上,对本书札进行更加准确、深入、系统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致景亮书札册》是赵孟頫晚年居家时期写给张景亮的一封信札,也是国家博物馆藏一件重要的文物。书札的主要内容是赵孟頫为濮润之子和张景亮之女做媒。长久以来,学界对此札价值认识不足。本文涉及书札提及的人物、风俗及其本身的鉴藏经历等方面,考察信中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从时代风俗、流传过程等角度进行论述,力图在前人基础上,对本书札进行更加准确、深入、系统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王伟国 《兰台世界》2005,(14):22-23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  相似文献   

4.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从古至今,人们历来都很重视对书信,特别是名人书信的收藏与保管。从人们收藏与保管书信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写信人自己收藏保管。古时,官场有退还书牍的风气,特别是对名人显宦的书札,收信人都细心保存,日后将其退还,以示敬重。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书札汇编,大都是以此种方式集中收藏保存的。也有写信人自己保存底稿的…  相似文献   

5.
最近,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向海内公开出版发行的电视专题片《国宝石鼓文》,以中、英、日、法等四种语言,向广大观众形神并茂地介绍了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石鼓文,使人们又一次认识到古代汉字的源远流长,体验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6.
《张元济书札·增订本)出版。1981年底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元济日记》和《张元济书札》。《日记》是全文,《书札》则是极少一部分,不足20万字。张先生生前交游极广,书信往来极多。缘由刚拨乱反  相似文献   

7.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清朝遗老致罗振玉的书札,计十通。原件合裱为一册,封皮有罗继祖题署"同心之言",并列来函者姓字与官衔:柯蓼园学士、宝沈盒侍郎、刘潜楼监督、赵声伯太守、冯蒿盒中丞、王病山方伯。但此册中,只含柯、宝、刘、赵书札,不见冯、王书札,可能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相似文献   

8.
由广州图书馆主编,丁玲、林锐笺注的《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一书,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该书收录光绪六、七年间张之洞致张佩纶书札共计62通,另附有诗文、题记3件,均为我国当代著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之一。周恒祺,字子维,号福核、福皆,湖北黄陂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历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山东督粮道、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漕运总督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李鸿章致周恒祺书札共58通,系20世纪50年代购自周氏后人周君适之手。兹辑录其中未刊书札42通,时间从光绪四年(1878)周恒祺担任直隶布政使始,到光绪七年底出任漕运总督止,内容涉及广泛,诸如官员选任、东陵营修、海防思想、中日俄外交争端、庆军月饷、漕运之制、河患治理以及重要人物品评等,可供近代史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