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2004,(1):33-33
2003年5期《荧屏内外》(安徽)《透视中国电视剧市场》一文,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四个特征:一、中国电视剧市场已具一定规模。市场上新电视剧的发行销售数量稍微保持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电视剧交易占到中国电视节目交易总量的90%,而电视剧前后的广告收入占电视台广告收入的70%,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在所有节目中最大。二、电视剧生产数量庞大,类型化明显。历史正剧、传奇剧、武打剧、都市言情剧、涉案剧、情景喜剧等  相似文献   

2.
刘园园 《视听界》2011,(6):75-81
在我国,电视剧是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平均每位观众每天收看电视剧的时间近1小时,约为收视时I司的1/3,在中国电视总体收入中,电视剧占七成,电视台近六成的广告收入基于电视剧获得。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大批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本不断涌入电视剧领域。从电视剧的全球市场来看,美国的电视剧产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它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处于文化霸主和内容强势地位。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  相似文献   

3.
黄先蓉  刘菡 《出版科学》2015,23(2):26-29
中国电视剧市场作为整个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技术的推动下,其生产和播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对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国电视剧市场体系建设的各类政策进行收集分析,发现已有政策存在界定模糊、政策制定滞后和管理方式“一刀切”等问题,建议应注重政策的环境支持,完善电视剧发行市场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提高观众媒介素养,促进整个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看电视剧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因为电视剧里故事的魅力。观众喜爱电视剧源于对故事的渴求,这也是观众对电视剧的第一审美需求。由此,最善于讲故事的艺术形态——电视连续剧应运而生,并主宰着当今的电视荧屏。观众对电视剧审美需求有以下  相似文献   

5.
引进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志华 《今传媒》2011,(4):80-81
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口菜饼子》的诞生,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电视剧的百花齐放,再到今天经济市场中国产电视剧的繁荣兴盛,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从初级探索、学习到繁荣兴盛的过程。引进剧正是在这种过程中的初级阶段80年代引入中国的,引进剧的引入,引进了新的视角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培育了中国观众、孕育了中国电视剧人才的成长,引进剧的引入,起到了真正的电视剧百花齐放,为中国电视剧制作提供了一条探索、学习之路,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价值意义的参考和铺垫。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电视剧市场化模式操作的成功,近年来国内电视市场发展迅速,电视剧质量不断提高、种类不断丰富。美国职业类电视剧由于发展较早,种类繁多、发展成熟,常能够精准的传达出特定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性质,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特定职业内部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发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本文试以《杜拉拉升职记》和《傲骨贤妻》为例,分析中美职业类电视剧在叙事艺术和文化背景以及细节设定等方面的区别,为中国职业类电视剧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典热门剧目"翻拍热"是我国影视界由来已久的现象,近几年更愈演愈烈,成为了一条博取观众关注的"捷径"。国产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却鲜有精品,翻拍、跟风抄袭等反映出国产剧创造力不足的弱势,在美剧、韩剧的强势"围攻"下,国产剧陷入"走不出"、"迈不动"的窘境。从大学生视域看目前国产电视剧翻拍跟风泛滥的现象,以创新为核心,深入分析国外电视剧的发展模式,探讨其在题材、编播制度、编剧管理和审查制度方面的可学习借鉴之处,以期国产电视剧能在进行本土化合理改造后更好地迈向海外市场,打造出拥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品牌。  相似文献   

8.
椐有关媒体报道,最近有16位中国电视剧界的制片人“大腕”聚集上海,研计2005年电视剧的题材与市场问题。十几位“大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买家——电视台抠门压价,市场——韩剧狂飙,观众——陷入审美疲劳难振,电视剧市场出现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电视剧作为以"讲故事"为手段的叙事媒介,既是大众文化的精神来源,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承载体。优秀的电视剧能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共赢。同时,依托电视剧应运而生的相关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剧作为一种相对去政治化的文化手段有利于从自塑的角度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社会现状的图景,对树立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纵观当下我国的国产电视剧市场,量变并未引起质变。  相似文献   

10.
韩松 《视听界》2012,(5):75-78
电视剧行业,上游是制作方,下游是播出方,都要针对观众的需求制播电视剧。行业之上,还有管理者。这四方在评价电视剧的优劣时,有着各自的评价标准。本文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电视剧类型人手,分析当前电视剧的强势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朱江 《新闻前哨》2011,(5):78-80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有条件的电视频道纷纷上星而全球播出,国内电视市场尤其城市电视台竞争目趋激烈:一方面频道和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对观众的分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威胁。经营电视剧成为各电视台尤其城市电视台争取受众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战略。城市电视台实施电视剧战略。要重点抓好坚持以人为本、产业化运作节目、强化广告营销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爱凤 《视听界》2011,(4):70-72
《世界电视市场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观众对电视剧等虚拟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热情有所减退,对综艺节目和以新闻节目为主的纪实类节目的收视热情有所提升。由此,“新闻立台”又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孙荣欣 《视听界》2011,(2):46-48
电视剧衍生节目,是指围绕某部热门电视剧而特别制作、播出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的内容都与该剧有关,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电视剧,帮助观众加深对电视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敖誌 《视听》2010,(8):7-8
中国电视剧迄今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道路。现在越来越成熟的制作,越来越大规模的拍摄,每年一万余集的生产量已经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不少中国国民每天至少观看两个小时电视剧,使得电视剧已经成为国人最重要的消遣方式。同时,电视连续剧顾名思义,其播出平台是电视,其持续时间是连续的、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8月25日,全面解读全球电视剧产业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展览馆召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本书主编胡占凡,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本书副主编张海潮,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分别就中外电视剧产业的生产创作、观众收视、市场运营等最新研究成果做了专题发言。发布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相关领导以及众多业界、学界人士参加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进程将民族国家的文化环境植入世界文化市场,影视产品的全球流通承载着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从软实力的角度看,中国电视剧要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它所依赖的条件既在于其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又在于其文本内容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开掘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话语积极对接,同时强化营销与推广环节,是当下中国电视剧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近来在观众满意度和市场盈利方面都表现突出的《闯关东》为例,分析优秀电视剧成功的选题因素,从大众文化角度分析观众的收视期待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1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电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竞争的新平台。虽然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大国,但电视剧供过于求现象严重,其主要的原因是版权交易的缺位,生产与市场完全脱节。本文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前提下,借鉴相关理论,尝试构建"新型电视剧国际交易体系",旨在增强我国电视剧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电视剧产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围绕影视剧、各类品牌节目,省级卫视之间为拼抢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看来,国内观众收看各类电视节目的份额构成中,电视剧所占的份额最大。电视剧的播出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收视份额涨跌的重要因素,电视剧每年为大多数电视媒体带来70%左右的广告收入,不难看出,电视剧已成为电视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卫视的收视竞争可以说是电视剧的竞争,于是,电视剧的独播、买断、自制等方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王泉 《东南传播》2011,(10):93-94
新世纪中国电视剧从藏族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给予世界以本真的西藏形象;同时借电视媒介的立体化效果,唤起了观众的跨文化想象力,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