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林  赵大刚 《编辑学报》1996,8(1):26-27
微机排版日益普及,它与铅字排版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铅字排版的工作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校对知识和校对技巧,已不能完全适应微机排版的校对需要。 微机排版有“先录后排”式(又称“注入”式)和“即录即排”式,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前者,如华光,科印和CCT;当然,有些内容对于后者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王小仲校对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技术工作,它要求编校人员不仅要逐字逐句核对原稿,还要熟悉编排规范,具备一定的校对技巧和专业方面的知识。为此笔者着重谈一下微机排版的校对经验技巧问题。目前我们不少有经验的编、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当中根据铅印...  相似文献   

3.
电脑排版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不少人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差错率还高。由于“错改”现象的存在,单靠增加校次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差错率;而且增加校次会延长出版周期,增加成本。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电脑排版稿出现差错的特点,从而找到有效的校对方法。一、录排差错电脑排版通常是录入和排版同时进行,排版是通过键入排版参数而实现的。电脑操作员键入文稿字符和排版参数往往是采用“盲打”,也就是边看原稿边敲键盘,很少看显示屏上键入的内容。这种“盲打”录排的结果是毛校样的差错率很高。毛校样中的差错除了字符输入错误外…  相似文献   

4.
探索电脑排版下校对的新方法李彤梅电脑排版的广泛使用可说是出版业中的一次革命。电脑排版因其自身的特点与铅排不同,对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如在图书质量方面,笔者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质量更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类图书,差错率往往较高。...  相似文献   

5.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技术工作,它要求编校人员不仅要逐字逐句核对原稿,还要熟悉编排规范,具备一定的校对技巧和专业方面的知识。为此笔者着重谈一下微机排版的校对经验技巧问题。 目前我们不少有经验的编、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当中根据铅印这种活版印刷的工艺特点,总结了一套校对经验,如角校——防止铅版在搬动过程中碰撞四角,边校——防止铅版四周倒塌而造成错误等等。现在在科技期刊中不少刊物都采用了微机排版,使刊物质量明显  相似文献   

6.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7.
微机排版中的差错例析陕西水力发电编辑部李琨随着微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及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微机进行排版。微机排版系统具有功能多、操作方便、改版容易、工作效率高等许多优点。但由于它与铅字排版在方式上差异较大,编辑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并影响到编...  相似文献   

8.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日益提高,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切确实给出版物的作者、编辑、印制者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快捷。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原稿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成为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编辑是否可以代替校对,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编校合一的时代?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程序…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应用日益普及,激光照排取代原先的铅字排版,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电脑上“写作”,编辑运用电脑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由于“黑马文字校对、”“工智校对通”等校对软件的出现,不仅使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校对周期得以缩短,而且使校对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校对软件的出现,对校对人员乃至整个出版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10.
把好校对“十关”提高期刊质量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杨丽君校对是期刊出版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校对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的基本要求是忠实于原稿,即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除排版中的错...  相似文献   

11.
电脑技术介入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在校对环节体现的就是电脑磁盘打印机输出的打印校样。经电脑汉字处理排版的校样与铅字排版校样的留错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寻找磁盘式打印样的差错规律,对于适应电脑化校对作业十分必要。一、电脑兼容转换出现误差由于电脑介入图书...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子计算机排版技术,实行编辑、设计、排版、校对的四合一。排版、校对工作将全部由印刷厂转移到编辑部。在编辑部即可在微机上完成排版及校对任务。这一新工艺,正是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工作模式而显示出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它打破了以前编辑和排版各自独立的局面,实现了编辑与排版的有机结合。当编辑在计算机上完成稿件输入时,实际上也是对稿件编辑质量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采用计算机排版来取代目前落后的铅排工艺,具有很高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吴圣波 《图书馆论坛》1995,(4):13-15,72
提要又称解题、叙录等,是对文献内容特点所作的说明,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解题在我国渊源较早,它伴随着目录的产生而产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目录学家刘向等在整理图书和编制书目工作中,就开创了我国目录学上叙录体的提要先例,给所校每部书都写有叙录,“叙录之体,源于书叙,刘向所作书录,体制略如列传,与司马迁、杨雄自叙大抵相同。”[1]我国古代将目录是否具有解题及解题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部目录质量的标志之一,正如余嘉锡所言:“凡目录不著解题但记书名者,固薄其浑漫,视为无足重轻。”[2]书目提要已成为我…  相似文献   

14.
一种可操作的电脑校对方式浙江省出版总社任路平电脑作为写作、编辑和排版的工具已逐渐开始普及应用。整个汉字处理的“链环”中,还有最后一个环节──校对使用电脑的情况还不太令人满意,而这恰恰又是最需要用到电脑的地方。校对在整个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其劳...  相似文献   

15.
智能校对系统──工智校对通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科学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室近十年来,排版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校对工作仍停留在手工阶段。能否用计算机实现电子自动校对成为计算机界和出版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工智校对通”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承担国...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报社、电视台、杂志等媒体结束了铅字排版的时代,进入电子排版,这种排版方式的进步也促进了媒体记者编辑工作的改变,电子排版大大提高了记者、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报纸电子排版的特点1.节省时间,提高编排速度传统的铅字排版方式,由于需要借助专门的工具,流  相似文献   

17.
微机排版带来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机排版带来的变革《航空学报》杂志社俞敏张丽辉微机排版为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带来了很大变化。应该根据微机排版的特点,实现编、排、校一体化,努力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一、投稿方式的改变应用微机排版后,可以投打印稿并带软盘。带软盘的打印稿有以下优点:(1)字迹...  相似文献   

18.
王钊 《电子出版》2001,(2):60-60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使用了近千年的铅字排版几乎被淘汰,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以其高效率令铅字排版望尘莫及。但微机排版也存在缺陷,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下面略举两例,仅供参考。一、死机问题我厂于1990年购进了华光屏幕排版机.该机因操作方便简单,效果清晰而被印刷行业所青睬。但该机也存在一些弱点,如经常出现死机现象,令操作者头疼。有时刚刚修改整理好一版内容,由于突然死机,而前功尽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其死机原因。根据长期操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原因:在输入小样后…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信息重要载体之一的科技期刊更是深受影响。据了解,目前国外一些期刊已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等多种形式同时刊出[1],充分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我国从80年代起,期刊出版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建立了微机排版、稿...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