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全十美的东西,世上是没有的."缺憾"就是生活,具有永远的魅力;"缺憾"也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资源,教育因"缺憾"而变得生动、精彩、丰富.遭遇几次不同的"难堪",也可以说是"缺憾",这些"缺憾"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带来精彩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李露茜 《新疆教育》2012,(7):106-107
课堂提问是教育教学的必备环节,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提问?课堂上怎样进行提问效果更好?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笔者就课堂提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培养学生问的习惯,指导学生问的方法,保证学生问的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的思路。注重让学生在“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问”的方法,展示学生探究学习成果或问题的过程,从而使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相似文献   

3.
郭小玲 《职教论坛》2002,(16):48-48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实达到提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力求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学规律。“三问”教学法其基本内容就是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三种问答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  相似文献   

4.
自永军 《政治课教学》2016,(Z1):103-104
教学相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做一个"示弱"的老师,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强大"。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觉学生很多时候比我能干,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潜力被挖掘时,语文教学可以非常精彩。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自己,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向内看的思维品质。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感觉自己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从这一角度讲是学生促进了我的成长,是学生让我改变了自己。学生在给我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5.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合肥市舒城路小学追求的精神就是——“舍予”。“舍予”是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种渴望,一个愿景。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自己,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用激情演绎教育的精彩,演绎人生的精彩!唯其舍予,方能收获感动。舍予,就是舍弃、给予。这就要  相似文献   

6.
语文味 ,“是指在语文教育 (主要是教学 )过程中 ,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 ,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丰富多彩的 ,如何激发教学中的“语文味” ?我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 ,选择从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情感激发”入手 ,安排了一次作文辅导课。一、基本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情况第一个环节 :老师向同学们提问 :“你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要求每个同学先写出自己的看法 ,再小组相互交流 ,最后全班集体探讨。第二个环节 :老师点拨 ,也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好文章有很…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该潜下心来问问自己:如何迎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能把教师做为知心朋友,那是我们教育的一次进步。经过这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在音乐教育的海洋中,学生就是这教学海洋中的“鲜贝”。老师应发现并善拾“鲜贝”。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摸脑瓜”的方法,在教学20分钟后,见孩子们有些累了,就叫他们趴在桌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汪。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课堂上教师恰当而得体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提问有效呢?近来看一砦教师的课堂实录,我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有这么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冬梅 《成才之路》2010,(25):88-88
记得在一次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多次运用了不厌其烦的提问.每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我都会问“是不是”“对不对”,在提问反馈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我都说他回答得“好不好”“怎么样”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学会了,在第二节练习反馈时,我感到出现了问题,有约1/4的学生对于“甲数比乙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掌握得不好,做题时很盲目。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独自演讲自己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虽然教师激情四射、感情充沛,期间也不乏阵阵精彩,但这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没有多少戏份。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名看客、一名听众,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其量是一名“配角”、一名“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即使我们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只能天马行空地去想其他的事情,这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怎样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与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在“尊重学生”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有时也会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即表现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却是主导了学生,纵容了学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有个同事碰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徐忠 《班主任》2010,(3):18-19
“快乐问吧”的诞生 学生们步入青春期,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后,变得不爱提问了,学习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课,围绕“为什么不愿意提问”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怕自己提的问题太幼稚,同学笑话;有的怕自己提出问题遭到拒绝,使自己难堪;还有的不好意思问,  相似文献   

13.
“我”的研究是依据主体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有关理论 ,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一项课题研究工作 ,也是我们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所进行的一次新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尝试。由于课题研究的客体、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等的特殊性 ,也使得“我”的研究为当前学校层面的教育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视野。  一、什么是“我”的研究我的研究 ,就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研究。“我”就是指学生个体 ,是指生理、心理正在不断发育成熟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 ,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的在校中学生。“我”的研究中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学生 ,所以…  相似文献   

14.
《华章》2007,(Z1)
所谓“绿色”数学,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学习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自然、亲切的数学美,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真实乐趣,从中体味和品尝数学的精彩。有学者认为,对教育者来说,“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心态,是一种无污染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来说,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动力之源,是实现心灵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历程。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打造“绿色数学”,让“绿色”之花开满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寒来暑往,我任班主任已经整整二十年了,班会课及主题教育是再平常不过的工作了。期间也上过几次自认为成效显著、形象生动的主题班会课,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我认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带每一批学生时,至少应设计一次“精品”主题班会课,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和积极性,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和实现,存在被“虚化”倾向,亟待我们正视和纠正。一、误用无问题性的课堂提问倾向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相长的连接点,是教师与学生主体间互动的纽带。课堂教学提问,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德加默);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佛);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布鲁纳);对于教学艺术而言,“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维纳斯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她的断臂便成了亘古不变的缺憾美,带给美术家无限的遐想,带给文学家不尽的情愫,带给历史学家更多的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缺憾”、感受着“缺憾”,但我发现,当“缺憾”被成功利用后,便再也不是“缺憾”,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钱春红 《考试周刊》2011,(76):59-60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面对简直完美无缺的一节课.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这堂课的缺点就是它的没有缺点。”初听也许会觉得有些不合逻辑,但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是啊.表面滴水不漏、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不是精彩,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构建、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才是“真”精彩。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语文,让语文教学走向真实的、真正的精彩呢?我以几个案例为引子.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一堂课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有位专家在听完一堂课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精彩的回答常令教师兴奋不已。再看看平时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们常常不约而同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究其原因,其中不乏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如何收获着这份“精彩”呢?实践表明:教师提问的艺术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一、有效的提问是触发学生探究的前奏“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有效地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心智,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案例】师:同学们,读了《草船借…  相似文献   

20.
下班走在路上,不经意地问孩子:“今天语文课上举了几次手?”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我愕然。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语文课堂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听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